正文 第26章 教學組織形式對個性化的影響及其解決策略(3)(1 / 2)

當困難學生有了一些進步或對某一知識掌握得比較好時,為了滿足其表現欲,可以采取“角色互換”方式,讓他們當一回“小老師”。這樣,他們會更加積極地參與學習活動。特別在互改作業中,他們為能給學習夥伴提出問題而歡欣鼓舞,從而增強自我評價能力,使某些困難消除在自然的狀態中。

(4)課堂提問法

學習困難學生對教師的課堂提問,往往不敢主動舉手回答,原因是怕答不出,怕被老師問倒。因而,教師在課堂提問時,要從實際出發,對較簡單的問題,可請困難生回答。對稍難的問題,可以先請優秀生作示範回答,然後再請困難生作模仿性回答。也可以由教師提示,師生合作說出正確答案,使困難生有機會和老師、同學進行交流,並從中獲得參與及成功的情感體驗。

(5)質疑問難法

學習困難學生在學習過程中,常常是既不懂也不問,不問則更不懂,於是學習越來越困難。為了培養學生自主學習的精神,教師經常會留出時間,讓學生向老師或同學提問,此時困難生往往縮在一邊。教師要主動啟發困難生提出不懂的問題,有針對性地進行輔導。如果他們提不出,教師可以采用“反質疑”的方法加以啟發:“你沒有問題了?那麼,老師來問你一個問題好嗎?”以促進他們積極動腦,主動質疑。如果困難生能主動提出一個問題,就要給予鼓勵,以逐步使他們養成有困難主動求助的習慣。

(6)即時反饋法

學習困難的成因,往往是由逐節課的知識缺陷積累而成的。因而,利用小班人數少、教室四周黑板多的優勢,在每節課、每個教學環節中,都讓困難生有當眾板演、讀生字或教學卡片、朗讀課文、默寫等機會,並即時反饋學習效果。成功時給予熱情鼓勵,有錯時給予及時矯正。不讓知識缺陷延續、積累,逐步達到教師心中明,學生掌握知識堂堂清的良性循環。

(7)彈性作業法

學習困難生需要適應自己認知水平發展的作業練習題,需要教師在課堂教學中給予更多的個別輔導和幫助。彈性作業能體現多層麵教學要求。例如有的體現數量的差異,有的反映難易的差別,並根據數學序列從易到難排列。學生在完成教師規定的基本練習題後,可根據實際需要依次選做。當大多數學生在彈性作業的調控下自動學習時,教師能騰出時間輔導困難學生;而困難學生一旦學有餘力時,也可適當做兩道彈性作業,從而進一步激發其學習的主動性與積極性。

(8)鋪墊練習法

對學習困難學生進行課堂輔導,目的是為了培養學生獨立學習的能力,有效提高學習成績。因此,必須留出一定時間讓他們獨立作業,獨立訂正。如果估計到困難生在完成某一項作業時會遇到知識缺漏等困難,教師可以為他們提供l~2道鋪墊性題目,以減緩學習坡度。

(9)巡視指導法

這是一種教師在課堂巡視時,有意識地對學習困難學生進行重點輔導的方法。比如小組討論時,啟發困難生發言,並聽一聽他是怎麼說的;實驗操作時,看一看困難生是怎麼動腦、動手的;獨立作業時,站在他們身邊進行適當點撥等,從而讓他們獲得更多的個別輔導機會。

(10)優先麵批法

麵批是進行個別化教學的一種極為有效的方法。它不僅注重作業的結果,更注重思維的過程。小班教學為實行作業麵批提供了可行性。麵對困難生,更應多加關注,優先麵批。發現他們作業有錯誤,先不打“×”,而是教師麵對麵地點撥思路,學生一次次地自行更正,直到做對了以後再打“√”。這樣,能使學習困難學生對作業產生一種“我也行”、“我也能做對”的情感體驗,從而樂於通過自身的努力去獲取成功。

總之,教師要以學習指導者、促進者、嗬護者的多重角色,幫助學習困難學生獲得更多與自己學力相適應的學習機會,給予較多的關心和鼓勵,使他們在課堂中享受學習的樂趣與成功的喜悅,增強自信心與自尊心。

四、小班化教育的評價

鄭立達在《上海教育》2000年第5期《小班化教育的學生評價》一文中,提出了7條評價標準。

1.注重激勵的評價

小班化教育的思想,在於激勵每一個學生自主、自動地發展。因此,在課堂教學中,教師應該注重把握學生在學習過程中的每一個閃光點,及時地捕捉稱讚學生的時機,重在形成學生積極的學習態度。激勵的方法有語言的、體態的、動作的,甚至是組織一個簡短的儀式,讓學生產生一定的興奮記憶。在低年齡學生中,這種激發直接興趣的方法尤其有效。

2.注重形象的評價

少年的思維特點是以形象思維為主向邏輯思維過渡。現代心理學研究提出學生的思維發展始終伴隨著形象思維的特征,形象思維和邏輯思維共同發展。教師在教學過程中要千方百計地讓學生對評價留下深刻的印象。發獎品,留手印,送賀信,甚至是一顆小小的紅五星,這些對於小學生來說,都會有不同凡響的作用,教師都以學生的心理來理解所給予學生的一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