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26章 教學組織形式對個性化的影響及其解決策略(3)(2 / 2)

3.注重過程的評價

學習要看結果,更要看過程,這是現代教學策略一項重要的內容。在小班化教育中,有更多的機會讓學生展示自己的學習過程特別是思維的過程。教師經常讓學生說說“是怎麼想的”、“是怎麼學的”等等,通過評價來引導或矯正學習的進程。如在教學中,教師讓全體學生書寫反饋;使學生得到及時的指導。

4.注重多元的評價

學生學習的評價應該是多元的,在小班化教育的條件下,教師更多的關注學生發展的各個側麵。在學習品質的培養上,建立多角度評價機製。以教師在作業上的評分為例,改變以往隻給一個分數的做法,還在作業本上寫“你真棒”、“加油啊”、“再加把勁”等評語,在情感方麵調動學生積極的情緒,引起學習的進取心。

5.注重個案的評價

為每一個學生描繪成長的軌跡,是小班教師的心願。在對學生進行評價時,以往較多地采用橫向比較的思路,而在小班化教育中,強調每個學生都有發展空間,應該更多地從縱向思路去記錄學生成長的曆程。要求教師及時地記載學生在學習和活動中的“閃光點”,當這些“閃光點”連成一線、織成麵的時候,將看到一個學生“全貌”,那要比一些分數累積起來的檔案要豐富得多,也實在得多。

6.注重群體的評價

小班化教育的教學策略中有一條是小組合作學習,在學生評價過程中,提出了學生群體評價的方法。即在實施小組學習的時候,評價不是指向學生個體的,而是指向學生群體,隻有當小組的學習獲得成功的時候,才能獲得肯定的評價。這就要求在小組學習的過程中,發揮小組集體力量,不讓一個同學掉隊,小組的成功成為小組成員共同努力的目標。

7.注重活動的評價

在活動中考察學生的學習狀況,是一種動態的評價。教師結合教學進程,組織反饋性活動,可以是學生個體的,也可以是小組群體的。教師依據學生在活動中的實際表現,給予適當的評價,對於學生的出眾表現,可以給予及時的記載。所以,學生評價手冊是學生隨時隨地可以拿出來給老師進行記載的。

8.注重分層的評價

在課堂教學中,教師從學生的實際出發,給予不同層次的學生以不同的評價,以適應不同學生的需要。在教學中所體現的層次,主要是掌握學習內容的進度有快有慢。針對這一情況,教師在設計課堂練習時利用分層要求來實現分層評價,讓學生有更大的選擇餘地,讓他們在不同的層次上得到成功的快樂。

分組學習策略

小班化教學和傳統的班級授課相比,在時間、空間上占有更大的優勢,學生可以更直接和老師加強交流。但和個別教學相比,小班化教學又有一定的局限性。為了更好地發揮小班的有利條件,充分發展學生個性,上海、天津、江蘇等地在小班化教育的基礎上又進行了分組學習實驗,把小班化教育和分組學習結合起來,把已經是小班的學生根據學習情況分成若幹組。從實驗來看,在小班化教學中實施分組學習收到了良好的效果。

一、分組學習的依據

分組學習是在小班化教學的基礎上,吸收分組教學法的經驗形成的。分組教學法的實驗於19世紀末和20世紀初在西方就出現和流行。它大致分為兩大類:一是在一所學校內按學生智力或學習成績分成年限長短不同,內容各異的幾種課程(或者年限不同,內容相同);一是在一個班內,根據學生學習情況的變化和分化,分成內容深淺不同或進度各異的小組進行教學。著名的代表有美國哈利斯創建的“活動分團製”。這種改革對於班級授課製來說,主要改在編班上,注重智力或成績的差異,不再按年齡分班,也不主張固定化。簡單地說,就是按程度分班,而且不斷變動。這樣一來,在一個學校中,傳統意義上的班級就事實上變得很多了。因此,這種組織形式也叫“多級製”或“不分級製”。這種組織形式帶來學生、教師、家長幾方麵心理的和社會的各種矛盾,經多年實驗證明不易解決。但它考慮到教學進程中必然產生的分化規律、試圖找到便於教學又發展個性的辦法,這是合理的,有積極意義的。

上海市張軍在《上海教育》年第5期發表的《小組學習淺談》中,對分組學習提出了如下依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