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26章 香消玉殞——楊玉環(2)(2)(3 / 3)

楊貴妃故鄉有三個說法,一說廣西容縣,一說陝西華陰,還有一說山西蒲州。據元、清版本《容縣誌》記載:“世傳唐太真故裏,有井曰楊妃井,久已湮塞,鄉人為立楊妃廟焉。”這就是楊妃廟的由來,它曾被摧毀,隻餘下一個遺址,後來又多次得到修複,而來訪的遊客也越來越多。

楊貴妃是不是容縣人,曆來就是史學家們爭論不休的話題。《容州普寧縣楊妃碑記》記錄了楊玉環傳奇的一生。碑文是與楊貴妃同生長在唐朝天寶年間(約公元734年~755年)的四門助教(四門指四門大學,是唐朝最高學府太學的組成部分,四門助教相當於今天北京大學的教授)許子真撰寫的,曾經立於容城東一百二十步,並收錄於皇家編寫的《永樂大典》、《全唐文》等史書。《容州普寧縣楊妃碑記》記載有“楊妃,容州楊衝人也,離城一十裏,小名玉娘。

開元二十四年,明皇詔入內,號太真,大被寵遇。天寶間冊為貴妃。”這是當前史學家能夠找到的最貼近楊玉環時代的人所寫的官方文章了。因為唐朝的容州是嶺南的大州,管轄包括今天原越南、海南、廣東一部分在內的十四個州六十多個縣。而今天的容縣在當時稱為“普寧縣”,所以這個碑名叫“容州普寧縣楊妃碑記。”盡管關於楊貴妃的生地全國有多種版本,但最能讓人信服的目前還是這個《全唐文》裏的楊妃碑記。此外,楊貴妃的一個食性愛好——好食荔枝也可以說明這一點——一個人去家鄉千裏萬裏仍想著“八百裏加急”送來荔枝,這自然是小時候就養成的嗜好了。而在當時的氣候環境,四川和西安顯然是不可能長有荔枝的。

楊貴妃一人得誌,萬人升天。自楊玉環被封為貴妃,她已死的父親被追封為大尉齊國公,叔父被拜為光祿卿,兄弟楊銛為鴻臚卿,楊裿為侍禦史,楊釗為司空,並獲賜名國忠,長姐玉佩封為韓國夫人,三姐玉箏封為虢國夫人,八姐玉釵封為秦國夫人。正是:“姐妹兄弟皆列土,可憐光彩生門戶。”這些得到楊玉環好處的人們,常常為虎作倀,為非作歹,最後都受到楊玉環的保護。

安祿山是邊防一位混血將領,後來加入邊防軍的雜牌部隊獲得迅速升遷。公元743 年後,他兼任三個地方節度使,總攬境內文武諸事。皇上十分寵信他。安祿山來朝,皇上命玉環的姐妹與他結拜為兄妹。楊玉環為了籠絡安祿山,把這個比自己大20 來歲的人認做幹兒子,在宮中數度賜宴。安綠山得勢也與楊玉環有關。

公元756 年,一場聲勢浩大的政變,促使繁盛的大唐王朝由此走向衰敗,這便是曆史上著名的“安史之亂”。公元756 年7 月14 日,安祿山統領的叛軍大舉攻入長安,接到密報的唐玄宗連夜帶領嬪妃以及貼身禁軍倉皇出逃。第二天,逃亡隊伍到達陝西境內的馬嵬坡。就在這時,隨行的將士突然起義反叛,當朝宰相楊國忠瞬間死於亂軍之中。隨後,叛亂的將士將憤怒的矛頭指向了楊國忠的姐姐——玄宗最為寵愛的楊貴妃、這個大唐最美麗的女人。70多歲的老皇帝,最終沒有保住自己愛妃的生命,一代絕世美女香消玉殞在荒涼的馬嵬坡上。

馬嵬兵變,實際上是李亨(唐肅宗)發動的。50 多歲的老太子李亨,一直擔心自己活著當不了皇帝。他的兵變,或者說是被70 多歲還不肯放權的老子玄宗“逼”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