楊貴妃死於馬嵬坡,葬於馬嵬坡,在官方文書中,應已確定無疑。但楊貴妃不曾死的傳說,在當時即已有了。有人說,她並沒有死,在安史之亂的時候,楊玉環被日本商人趁返國之機弄到了日本。至今日本還有許多關於楊貴妃的傳說、器物、廟宇、墳墓及好幾本有關她的書。一說楊貴妃東渡,侍女從人,大多死去,楊貴妃到達日本後不久亦死。另一說,楊貴妃受到日本禮遇,還有一些故事留下。亦有說楊貴妃到了日本之後,仍有信息托遣唐使帶給玄宗……各種說法也不相同,從史書的縫隙中找線索,這都有可能。
馬嵬兵變的最根本目的隻在除去楊國忠,迫楊貴妃死,旨在損玄宗的尊嚴。驗屍雲雲,叛軍之將陳玄禮不會認真。再者,陳玄禮以一個軍人叛迫皇帝之後,如再認真驗看貴妃遺體,褻瀆之罪大矣。這方麵,史書所載亦已很明白:四軍將士聞楊貴妃死訊即歡呼,陳玄禮免甲胄而拜,說明他們並未去驗看楊貴妃的遺體。
楊貴妃被縊,執行者是內侍們,可能縊至氣絕而未斃命。以楊貴妃死而解圍罷亂,皇帝不忍看,皇帝走後,貴妃複蘇。楊玉環待人仁厚,內侍們定會設法救援。往返途中的壽王李瑁和高力士,肯定也會施以援手。所以不曾死也確係可能。
有一個疑問始終困擾著後世學人,那就是既然當時唐玄宗這麼迷戀楊玉環,楊玉環卻為什麼一直是個貴妃,而沒有成為皇後呢?
關於這個問題,史書上並沒有明確的記載,我們隻能從有關記載中發現和挖掘線索,進行相關論證和推測。從史書記載中的蛛絲馬跡來看,唐玄宗之所以沒有冊封楊玉環為皇後,很可能與他得到楊玉環的卑下手段有關。
根據《舊唐書》、《新唐書》、《資治通鑒》等史書記載,楊玉環原為唐玄宗的兒子壽王李瑁的王妃,唐玄宗是通過不正當的手段從兒子手中搶過來的。開元二十二年七月,李瑁與楊玉環一見鍾情,在武惠妃(李瑁之母)的再三請求下,唐玄宗下詔冊立楊玉環為壽王妃,婚後,兩人甜美異常,而這時唐玄宗並沒有見到楊玉環。
五年之後,唐玄宗才看見了楊玉環,並且一見之下便被楊玉環的姿色深深迷住了,而這時她已經嫁給壽王李瑁差不多五年了。但唐玄宗卻不管這麼多,他設計了一番表麵文章,先是打著孝順的旗號,說是要為自己的母親竇太後薦福,便下詔令楊玉環出家做道士,並賜道號“太真”,命令楊玉環搬出了壽王府,住進了太真宮。然後,他將大臣韋昭訓的女兒許配給壽王李瑁,並立為妃,以此來安撫壽王。五年之後楊玉環守戒期滿,唐玄宗便下詔讓楊玉環還俗,並接入宮中,正式冊封為貴妃,自己養了起來。
這件事情自然給壽王李瑁以深重的傷害,但搶走愛妃的是自己的父皇,自己隻能敢怒不敢言。對此,唐朝詩人李商隱曾在詩歌《驪山有感詠楊妃》中寫道:“驪岫飛泉泛暖香,九龍嗬護玉蓮房,平明每幸長生殿,不從金輿惟壽王。”此詩說明了當時唐玄宗搶走兒媳婦後,壽王李瑁的鬱悶和唐玄宗的尷尬,然而楊玉環實在是太漂亮了,唐玄宗為了得到她這一切都不顧了,由此也可見楊貴妃的迷人之處。另外,唐朝是中國曆史上少有的開放的朝代,采取了兼容並包的文化政策,各種外來風俗在大唐落地開花,封建倫理等級製度得到弱化,因此唐玄宗這樣做並沒有引來太大的反對。
但搶奪兒子王妃畢竟不是件光彩的事情,壽王李瑁雖然表麵不敢說,暗地裏肯定是耿耿於懷的,所以唐玄宗雖然極其寵愛楊貴妃,將所有的恩惠都施加到她身上,連她的親戚朋友都提拔為重要官員,由朝廷俸祿包養起來,甚至於民間有了“遂令天下父母心,不重生男重生女”的風氣,但卻一直不肯加封她為皇後。一來是從兒子手中搶來的貴妃畢竟有違倫理,雖然其時風俗開化,但倫理長情的主體還是存在的,讓這麼得來的婦人做了皇後顯然無法“母儀天下”。二來是如果封楊玉環為皇後,勢必將壽王李瑁心中壓抑的怒氣激發出來,到時候發生政變也很有可能。其三是楊貴妃得寵後仙及雞犬,她的兄妹親戚都得到了朝廷的重用,已經發展成一股龐大的政治力量,如果再封她為皇後,必將引起大臣的反對和權力的傾斜,這對維護穩定是很不利的,所以唐玄宗一直不肯封楊貴妃為皇後。
此外,還有一個重要的原因讓唐玄宗不能封楊貴妃為皇後,這就是楊貴妃跟隨唐玄宗後一直沒有子嗣。至於楊貴妃為什麼沒有生育我們無從得知,但沒有兒子肯定是封她為皇後的一大障礙,因為古代冊立皇後是件非常重要的大事,要君臣參與,詔示天下,冊立的皇後必須是懿德懿容,能起到垂範萬眾、母儀天下的作用,她所生的兒子也將被立為太子,日後繼承大統。因此皇後與太子一般應當是母以子顯或是子以母顯的,但當時太子已立多年,而且成長正常,楊貴妃又遲遲沒能生個兒子出來,所以就沒有理由封她為皇後。如果霸王硬上弓,立楊貴妃為皇後,很可能引起太子、壽王李瑁甚至朝廷大臣的反對,發生宮廷政變,那樣就得不償失了,唐玄宗斷然不會去冒這個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