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掖庭令”鼠肚雞腸,並非“壞事兒”的關鍵。在皇帝和王昭君之間,還有一道橋梁——宮廷畫師毛延壽。王昭君哪肯把那種“狗腿子”放在眼裏,仍像對付“掖庭令”那樣,高掛一臉秋霜。想不到,毛延壽就是皇帝的眼睛。也許,他畫誰漂亮,未必得幸;但是畫誰粗鄙,則一定不會得幸。皇帝跟前的紅人,毀一個不服管教的小丫頭還不容易?畫筆輕輕一點,王昭君嫵媚的杏眼下,便多了一顆“亡夫淚痣”——妨人呀!誰要這種女人誰倒黴,何必呢?元帝漫不經心地扭過頭去,王昭君“掖庭待詔”,就成為一盤死棋。
公元前33年,北方匈奴首領呼韓邪單於主動來漢朝,對漢稱臣,並請求和親,以結永 久之好。漢元帝盡召後宮妃嬪,王昭君挺身而出,慷慨應詔。呼韓邪臨辭大會,昭君豐容靚飾,元帝大驚,不知後宮竟有如此美貌之人,意欲留之,而難於失信,便賞給她錦帛二萬八千匹,絮一萬六千斤及黃金美玉等貴重物品,並親自送出長安十餘裏。王昭君在隊車氈細馬的簇擁下,肩負著漢匈和親之重任,別長安、出潼關、渡黃河、過雁門,曆時一年多,於第二年初夏到達漠北,受到匈奴人民的盛大歡迎,並被封為“寧胡閼氏”,意為匈奴有了漢女作“閼氏”(王妻),安寧始得保障。
昭君出塞後,漢匈兩族團結和睦,國泰民安,“邊城晏閉,牛馬布野,三世無犬吠之警,黎庶忘幹戈之役”,展現出欣欣向榮的和平景象。公元前31年,呼韓邪單於亡故,留下一子,名伊屠智伢師,後為匈奴右日逐王。時,王昭君以大局為重,忍受極大委屈,按照匈奴“父死,妻其後母”的風俗,嫁給呼韓邪的長子複株累單於雕陶莫皋,又生二女,長女名須卜居次,次女名當於居次(“居次”意為公主)。王昭君去世後,厚葬於今呼和浩特市南郊,墓依大青山,傍黃河水;後人稱之為“青塚”;到了晉朝,為避晉太祖司馬昭的諱,改稱明君,史稱“明妃”。
王昭君的曆史功績,不僅僅是她主動出塞和親,更主要的是她出塞之後,使漢朝與匈奴和好,邊塞的烽煙熄滅了50年,增強了漢族與匈奴民族之間的民族團結,是符合漢族和匈奴族人民的利益的。她與她的子女後孫以及姻親們對胡漢兩族人民和睦親善與經濟文化交流做出了巨大貢獻,因此,她得到曆史的好評。
元代詩人趙介認為王昭君的功勞,不亞於漢朝名將霍去病。昭君的故事,成為我國曆史上流傳不衰的民族團結的佳話。
《王嬙》(《西京雜記》)(漢)元帝後宮既多,不得常見,乃使畫工圖其形,案圖召幸。諸宮人皆賂畫工,多者十萬,少者亦不減五萬。獨王嬙不肯,遂不得見。匈奴入朝,求美人為閼氏,於是上案圖以昭君行。及去,召見。貌為後宮第一,善應對,舉止閑雅。帝悔之,而名籍已定,帝重信於外國,故不複更人,乃窮案其事。畫工皆棄市,籍其家資巨萬。
譯文:漢元帝後宮妃嬪很多,皇帝不能每個都看,就讓畫匠把她們的相貌畫下來,按照畫上的美醜召來寵幸她們。宮女們都賄賂畫匠,多的給十萬錢,少的也不下五萬錢。隻有王嬙(昭君)不肯賄賂畫匠,所以得不到皇帝的召見。匈奴來朝拜漢元帝,請求賞賜一個美人作為他們的閼氏(相當於皇後)。於是皇帝按照畫像讓王昭君出嫁。等到出發的時候,召見了昭君,原來昭君的容貌在後宮沒有能比得,善於應對問話,舉止優雅大方。元帝後悔了但是名字已經定了下來。元帝注重對外國講誠信,所以沒有換人。於是追究這件事,畫匠們都被處死。
自古“和親”的人不少,獨王昭君的事跡,代代相傳,婦孺皆知,這是什麼原因呢?
漢高祖時,婁敬提出和親的建議,但呂後隻有一女,不忍心將她遠嫁番邦,因此和親的計劃並沒有付諸實際的行動。
這中間還鬧了一個不大不小的玩笑,由於當時的匈奴單於對和親大感興趣,漢高祖劉邦死後,冒頓單於居然向呂後求婚,說什麼“孤僨之君,生於沮澤之中,長於平野牛馬之城,數至邊境,願遊中國。孤僨獨居,無以自娛,願以所有,易其所無。”這盡管褻瀆得不成體統,可由於漢政權的力量還趕不上匈奴,呂後無奈,隻好以宗室女喬裝成公主嫁給冒頓,正式走上和親之路。
以後,西漢對匈奴和西域各國多漢和親,都以宗室郡主冒充公主下嫁番王,而王昭君卻是以民女的身份擔任和親的任務,事情便顯得非常突出,格外引起一般民眾的同情與關切,成為家喻戶曉的一件大事,文人墨客也便多對她進行描述、吟詠、讚歎,使王昭君的事跡廣為流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