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昭君雖然是錦衣玉食,住的是緒窗朱戶,但不過是籠中之鳥,池中之魚而已。皇帝後宮佳麗三千,按理要輪到王昭君不知什麼時候,而且即使輪到了又能怎樣?王昭君可能也就這樣湮沒於後宮之中。但是一件外交上的事情改變了王昭君的一生。這事要先從漢朝時最大的敵人——匈奴說起。
漢宣帝時,匈奴發生內亂,五個單於分立,相互攻打不休。其中有一個呼韓邪單於,被別的單於打敗,逃到漢朝來,親自朝見漢宣帝。呼韓邪單於是第一個到中原來朝見的單於,漢宣帝親自到長安郊外去迎接他,為他舉行了盛大的宴會。呼韓邪單於在長安一住就是一個多月。等到他回去的時候,漢宣帝派了兩個將軍帶領一萬人護送他到漠南。這時候,匈奴正缺糧食,漢宣帝送去了三萬四千斛糧食。呼韓邪單於非常感激。西域各國看見漢朝對呼韓邪單於這麼好,也都爭先恐後地同漢朝打交道。
漢宣帝駕崩後,他的兒子劉奭即位,也就是召王昭君入宮的漢元帝。此時呼韓邪單於跟漢朝的關係已經很好了。公元前33年,呼韓邪單於再一次到長安,這次他提出了和親的要求。“和親”的建議原本是漢高祖時婁敬德提出的,當時的形勢是匈奴強漢弱,呂後隻有一女,不忍心將她遠嫁番邦,因此和親一直都是挑一個宗室的女兒假做公主嫁出去的。不過這回,漢元帝決定挑一個宮女給他。原因可能是漢元帝時已經漢強匈奴弱,沒必要一定挑皇親國戚的女兒,皇親國戚的女兒們畢竟不多,宮女則多的是;再者,呼韓邪單於此時就在長安,讓宗親的女兒冒充公主,這麼的大事情怎麼可能瞞得過他。
話說,漢元帝派人到後宮傳話,宮女們在皇宮猶如鳥兒在樊籠,都爭著想出去,但一聽是去荒漠遙遠的匈奴,一個個起勁的勁頭頓時就沒了,不甘心做白頭宮女的王昭君毅然請命,自願去匈奴。傳說中這裏還發生了許多故事,比如畫師毛延壽的事情等,但大多數都是後人加上去的,不過這也從側麵說明了這件和親事件的重要性。
王昭君在漢朝和匈奴官員的護送下,離開了長安。她騎著馬,冒著刺骨的寒風,千裏迢迢地到了匈奴,做了呼韓邪單於的閼氏。封「寧胡閼氏」,希望她能為匈奴帶來安寧和平,昭君遠離自己的家鄉,長期定居在匈奴。她勸呼韓邪單於不要去發動戰爭,還把中原的文化傳給匈奴。打這以後,匈奴和漢朝和睦相處,維持了六十多年的和平。難能可貴的是,當呼韓邪單於去世後,她又「從胡俗」(收繼婚製),再嫁給呼韓邪單於的大閼氏的長子,雖然這和中原的倫理觀念相抵觸,但她從大局出發,珍惜漢與匈奴的友誼。王昭君在匈奴生一男二女。昭君的死年和死地,史書沒有記載。 這就是曆史上有名的“昭君出塞”的故事。在我國古典文獻中,最早提到昭君墓的是唐代杜佑所著《通典》。
“昭君出塞”是漢匈交往上的大事,《漢書。匈奴傳》和《後漢書。南匈奴傳》都記載了這件事,尤以《後漢書》中的記載繪聲繪色:“昭君字嬙,南郡人也。初,元帝時,以良家子選入掖庭。時,呼韓邪來朝,帝敕以宮女五人以賜之。昭君入宮數歲,不得見禦,積悲怨,乃請掖庭令求行。呼韓邪臨辭大會,帝召五女以示之,昭君豐容靚飾,光明漢宮,顧景斐回,竦動左右。帝見大驚,意欲留之,然難於失信,遂與匈奴。生二子。及呼韓邪死,閼氏子代立,欲妻之,昭君上書求歸,成帝敕令從胡俗,遂複為後單於閼氏焉。”文中昭君自動求行和元帝為昭君的美麗所動“意欲留之”等故事性情節非常傳神,昭君之美躍然紙上。
王昭君出塞以後,漢元帝依照她的意思,把她的父母兄弟一齊接到長安,賜宅賜田,妥善安置。而呼韓邪自得漢廷絕色美人之後,心中大為高興,整天置酒作樂,並遣使致送大批玉器,珠寶及駿馬,以報答漢天子的特別恩遇,甚至上書願保境安民,請罷邊卒,以休天子之民。漢元帝在看了郎中侯應上奏的“十不可”之後,謝絕了他的這一好意。
王昭君抵達匈奴後,與呼韓邪單於非常恩愛,被封為“寧胡閼氏”,並為呼韓邪單於生下一子,取名伊督智牙師(也寫作伊屠牙斯),封為右日逐王。婚後三年,公元前31年,呼韓邪單於逝世。
這天深夜,單於正在王昭君這兒尋歡作樂,突然有人來報,說匈奴北部的莆拉巴國進犯,正千軍萬馬殺向王城。單於大吃一驚,召集大臣商議後,親自率領大軍抗敵。此時,整個王城宮殿亂作一團。單於帶兵走後,王昭君知道逃離匈奴的機會來了,她連忙和侍女德美喬裝打扮,趁王城騷亂之際,順利地策馬出城。可是,第二天的黃昏,單於就帶領數十人馬急追上來。王昭君正不知如何是好,忽聽身後不遠處傳來一陣陣狼的嚎叫聲。此時天色昏暗,狼的叫聲響在曠野十分嚇人。德美欣喜地說:“有救了,公主,我們快走。”德美朝王昭君的馬尾狠狠地抽了一鞭子,那馬撒開四蹄,飛跑起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