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35章 千古才女——謝道韞(2)(1 / 3)

從晉末到宋末近100年間,是謝氏家族發展的第二個時期。生活在這一時期的是第六至七代,可考者40人,其中有30人進入仕途。在這些入仕者中,官登一品者1人,七品者2人,其餘都在二至七品之間。他們中任職軍旅者6人,其中1人出居方鎮。

與前一時期近半數的人掌握軍權相比,謝家人這時出任軍職者明顯減少。不僅如此,所居武職也明顯變化,如6世謝裕為右衛將軍、謝述為左衛將軍、謝混為中領軍;7世謝晦任衛將軍、謝遁任冠軍將軍、謝弘微任右衛將軍。這些軍號多是虛銜,實際領兵者僅有謝混、謝晦1人。但謝混早在晉末就被宋武帝殺害,軍隊被吞並,謝氏所掌握的軍權大部被剝奪;剩餘的部分由謝晦統領,任都督荊湘等7州軍事、撫軍將軍,領護南蠻校尉、兼荊州刺史。宋文帝對他放心不下,於元嘉三年(公元426年)詐稱北伐,親率禁軍西上,謝晦倉促應戰,又遇手握重兵的檀道濟臨陣倒戈,終於兵敗被樂,連其兄弟謝遁、從子世基也被斬首示眾。至此,謝氏的軍權全部喪失。

在文職方麵,謝氏家族成員在這一時期的仕宦也不盡如人意,其特點是當官清顯而不秉政,出仕變成了門戶的點綴。當時的劉宋皇室一方麵需要借用像謝氏家族這樣高級世族的社會地位和優雅的文化素養來裝點門麵,但同時又怕他們與自己分權秉政,於是便設計出一批高官顯爵來,專門來供養這些高級世族。謝氏第六代中的謝澹便是最為典型的一人。他是謝安的嫡孫,宋初任太尉、太保、特進等顯職,官位之高無以複加,但卻設有任何事功,僅是主持過宋武帝的登基儀式而已。這正如日本學者宮崎市定指出的那樣,謝氏“在晉宋撣讓革命中,起了為新帝加冕的羅馬教皇那樣的作”。

從宋末到陳,謝氏的8代至14代共29人走上仕途。他們中最高官一品1人,最低官八品1人,任上品官11人,占全部仕宦人數的39%。

謝家人在這一時期擔任的上品官,計有侍中、散騎、中書監令和東宮官屬。侍中和散騎的地位在宋代以後繼續下降,最後成為“終非華胄所悅”的閑散之職。中書監令的權力則落入位卑權重的中書舍人手中。謝家人出於身份地位的考慮,沒有一人擔任過這種官職,這就意味著謝氏與軍國政權的距離越來越遠。至於秩重望清的東宮官職,盡管是當時貴族普遍看好的職位,但仍然沒有什麼實權。

由於謝氏家族的當官之人遠離了權力中樞,勢必引起家族地位的下降。在宋齊時期,謝氏擔任三品以上高官的僅有2人,至陳朝中葉以後則無1人出任高官。因為官位降低,謝氏見於史籍的人數也迅速減少,至陳朝末年時,整個家族中隻剩下謝貞1人,所擔任的也隻是六品官。在他去世時,膝下僅有一個6歲的小兒,“鮮兄弟,無他子孫”,不得不托孤於族子謝凱,而謝凱又是一個沒有任何職務的人。所以到陳朝末年,謝氏由於家族成員少,近親中又沒有強有力的人物,已經下降為孤寒之族。甚至在陳始興王陳叔陵發掘作為謝氏標誌的謝安墓時,族中竟無一人出麵幹預,其勢力之弱於此可見。

為了拯救急劇下降的家族地位,謝氏也有人作過一些努力。這種努力表現在仕宦上,如出任能顯示身份地位的中正官等,但這也畢竟是力不從心的了。

總之,仕宦作為謝氏家族維持政治地位的一種手段,在謝氏的上升期和保持期的確起過不少作用,但在南朝中葉以後,由於當官不典政,仕宦就慢慢失去了它的實際意義。謝氏在沒有仕宦而來的權力、武力、財力作後盾的情況下,僅憑既成的社會地位苦苦支撐,其前途也隻有走向衰亡一條路。

與仕宦相同,婚姻也是謝氏家族保持家族地位的主要手段。它的作用表現在社會上。通過嚴格身份等級界限、僅與那些與自己家族地位不相上下的家族通婚、與皇室聯姻、與同鄉貴族聯姻、與大族世代婚姻、與自己宗教信仰一致的世族聯姻等途徑,保證自己的血統高貴,這便是謝氏家族婚姻的主要特色。

謝氏家族的婚姻,可考的第一例是謝鯤娶中山劉氏女,妻父不明。中山劉氏是魏晉間著名大族,其中的1人便是與祖逖“聞雞起舞”的晉太尉劉琨。他們貴顯的曆史早於謝氏,主要通婚之家有太原郭氏、範陽盧氏、清河崔氏、河內司馬氏等,而其中的郭氏又與太原王氏、河東裴氏、襄陵賈氏、琅邪王氏等聯姻,共同結成一個封閉的婚姻圈。謝氏一開始就能進入這個高級的婚姻圈中,說明其婚姻基礎的建立是牢固的。

謝氏家族在謝鯤以後的婚姻個案,可考知者明顯多了起來。在謝安一輩人中,2人娶太原王氏,2人娶同郡袁氏,此外又分別有人與河南褚氏、沛郡劉氏、琅邪諸葛氏、泰山羊氏、長樂馮氏等大族聯姻。再下一代,婚姻可考者共有14例,其中琅邪王氏7,太原王氏2,同郡袁氏、殷氏和高平郗氏各1,穎川庾氏2,這些也無一不是高門大族。隨著謝氏與各大族間婚姻聯係的越來越密切,其世族婚姻基礎也隨之奠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