被毛澤東同誌稱為“學界泰鬥,人世楷模”的蔡元培先生,率先提出了德、智、體、美和諧發展的教育方針。他認為普通教育的目的,應該“養成健全的人格”。所謂健全人格,即體、智、德、美四育一樣重要,不可放鬆一項,四育應“平均發展”。這個教育方針符合當時曆史的要求,在教育上是一個重大進步,是對中國半封建半殖民地教育宗旨的否定。就人才培養來說,這幾方麵的教育,符合人的全麵發展的規律。他認為教育是一種發展個性、培養人才的工作,它有其自己的規律,必須經過長期的積累才能見效。用今日素質教育觀點去分析當年蔡元培全麵發展的理論,實質上就是一個全麵提高素質的問題。他的教育學說,無論是教育本質觀、目的觀和教育作用論,都顯示了“為著未來”人才教育的現實價值。
成功教育中成功的價值取向,正在於全麵發展,從成功走向成功,以致於終生成功。
“生活教育論”略述
被毛澤東同誌譽為“人民教育家”的陶行知先生所創建的生活教育理論,曾贏得世界性聲譽。他倡行的生活教育理論,是一種富含中國特色的理論形態。他認為,生活教育是生活所原有。生活所自理,生活所必需的教育,教育的任務是幫助兒童成長。用成功教育理念去分析陶先生的生活教育觀點,就是說,要在社會生活中了解兒童,幫助兒童獲得多方麵的成功。
一、生活教育的六大特質
在《生活教育之特質》一文中,陶行知闡釋了生活教育的六大特質:(1)生活的——“受過某種教育的生活與沒有受過某種教育的生活,磨擦起來,便發出生活的火花,即教育的火花:發出生活的變化,即教育的變化。”(2)行動的——“人類和個人的知識都是行動。行動產生理論,發展理論。”(3)大眾的——“生活教育是大眾的教育,大眾自己辦的教育,大眾為生活解放而辦的教育。”(4)前進的——社會中存在著兩種生活:“前進的生活”和“落後的生活”。“用前進的生活來引導落後的生活,要大家一起來過前進的生活,受前進的教育”。(5)世界的——“社會即學校,世界即學校”。(6)有曆史聯係的——“曆史教訓必須通過現實生活,從現實生活中濾下來,才有指導生活的作用。”綜上所述,生活教育強調:教育必須通過生活來實現,來施行;它要求“手腦雙揮”,身心全顧,主張在“勞力上勞心”;它不僅要拓展教育施行的空間,而且把時間延伸為全部人生;它看重創造,能與時俱進。這是一種全新的教育理論體係。陶行知先生在生活教育的理論體係中,生發了“社會即學校”的教育組織形式論和“教學做合一”的教學方法論。前者與“大教育觀”和“第二課堂”均有著理論淵源上的歸同,後者以“發現”作為最高目標,重改造、改進和創造,注重“求異性思維模式”。
今日之成功教育,是以幫助學生獲得諸方麵成功為價值取向的教育過程和活動。它有著與過去教育所不同的“嶄新的東西”,是一種教育文化的發展戰略,因而具有更為廣泛而深刻的社會發展的意義。成功教育要求教育效果上的成功,把教育目的直指人的全麵素質的培養,具有發展整體素質的作用。成功教育是一個完整的教育思想,教育理論的體係,其更高的社會價值還在於發展了教育文化的當代性戰略,並且還指導著教育的未來走向。因而,它既是生活的、行動的、前進的,又是有曆史聯係的,具有社會性、世界性和未來性。陶行知先生的生活教育觀,實質上是主張教育的目的在於生活的成功、社會的成功。成功教育同樣有著生活的成功和社會的成功的崇高目的。生活教育論主張教育的變革,其實質也與成功教育所主張的個性發展、素質培養同出一脈,指出了通向素質教育的新路。
二、“教人求真,學做真人”的教誨
陶行知先生曾把曆史上教育教學法的演進歸納為4個階段:一是隻憑先生講授,不許學生發問(注入式);二是師生共同討論,彼此質疑問難(討論式);三是師生共同在做上學,在做上教,在做上討論,在做上質疑問難(實習式,啟發式);四是師生運用科學方法,在做上追求做之所以然,並發現比現在做得可以好一些的道理(發現式)。他對此評論說:“第一階段的教育,連花都不會開,何說果子!第二階段的教育隻會開花,不會結果。到了第三階段才會結果,但未必有美味。要想有美味而碩大的果子,必得跳上第四階段。第四階段是教學做合一之原則,他在此處已與科學打成一片了。”為此,陶行知先生留下了千古名言:“千教萬教,教人求真;千學萬學,學做真人。”在陶行知提出的“教學做合一”中。教與學都以“做”為中心,“事怎樣做就怎樣學,怎樣學就怎樣做,教的法子要根據學的法子,學的法子要根據做的法子。”這是指教師要考慮學生的興趣愛好,從興趣特點出發因材施教。這樣,學生就願意主動參與教學活動,教師便能提供更多的成功機會;教與學要以實際生活為中心,教與學都必須在實際生活中才能進行,所以,參與實際生活便為學生提供了成功的機會。再加上他的“四階段”之說,成功的可能性就更大了。陶行知先生學做真人的教育學說,難能可貴之處就在於他的“教學做合一”的主張,為學生提供了更多的成功機會,已開始為我們的教育改革探索了一條可行之路,指點了努力方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