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培養創造精神和才能”的主張

陶行知先生的生活教育論的重要特點,便是尊重創造精神和培養創造才能。他非常欣賞自己悟得的一則聯語:“在立腳點謀平等,於出頭處求自由。”這下聯便是鼓勵創造的宣言。陶先生又說,教育即是“教人變”,還說,“行動”是中國教育的開始,“創造”是中國教育的完成。他認為幫助兒童發展,首先要真正地了解兒童;其次,要尊重兒童的人權,認識和重視兒童的創造力;第三要解放兒童,提出對兒童頭腦、雙手、眼睛、嘴巴、空間、時間的六大解放。他有一句非常精彩的警句:“教師的成功,是創造出值得自己崇拜的人。”隨著成功教育實施與研究的進一步深入,有識之士已經明確提出了“學生發展成功”、“教師教育成功”和“學校辦學成功”三大板塊的設計和構思。學生發展成功是關鍵,教師教育成功是途徑,學校辦學成功是目標,三者互輔互成,融會貫通。陶行知先生尊重創造精神和培養創造才能的主張中,“尊重”和“培養”,既對“教師教育成功”而言,也對學生發展成功而言。我們必須充分發揮教師力求教育成功的主觀能動性,充分創造各種條件,讓學生獲得創造的成功,發展的成功。

上述陶行知先生的一些教育學說,清楚地說明了他“如何使沒有機會受教育的人可以得到他們所需的教育”,更進一步說明他“千方百計地使一切教育者和受教育者都能得到最大限度的成功”。成功教育,緣起國際、國內教育的背景,既是順應追求教育民主的趨勢而產生的,也是為了學生作為社會人在將來的發展,為了學生在將來就業之後,仍能靠事實上的終身教育來謀得自身的發展和趨向於自身的完善。正因為國際國內教育的趨勢是追求民主化,追求終身教育,因此,必須改造舊的教育結構,必須大大地拓寬選拔人才的範圍。這種結構的改造,還包括“教材內容必須個人化”,“小學生和大中學生必須意識到他們的地位、權利和願望”,“權威性的教學形式必須讓位於以獨立性、互相負責和交換意見為標誌的師生關係”,“教師的訓練必須使人了解和尊重個性的各個方麵”等等。這是國際、國內教育改革的一股大潮。成功教育隻有在這樣的背景下才能露出“桅杆”,成功教育離不開這樣背景的本質諧和。柳斌先生曾說過:“成功教育經過總結和完善後,很可能會幫助我們摸索出一條把基礎教育由升學教育模式轉變為素質教育模式的新道路,也可能找到一條使中小學教育由長期麵向拔尖學生轉向多數學生的道路,也能夠找出一條改變現在中小學教育對學生死讀書、一刀切、生產標準化零件方法似的要求,轉換成因材施教,讓學生學得生動活潑、學得主動、富有創造性、得到發展的道路。就是說,從思想上、模式上、方法上,走出一條新路子。”成功教育顯示了教育科研的正確方向,成功教育的實踐和理論還將有新的發展。

今天我們麵對著成功教育具有如此巨大魅力和影響的同時,縱向探究中國曆代教育中的成功教育理念,可以清楚地看到,我國的教育曆史,早已寫出的成功教育的一頁,是值得比照、借鑒的可貴財富。當然,還有很多可以學習、吸取之處。靠學生主體,隻有這樣,才能使學生生動活潑地主動發展。

第一,校長是靈魂。陶行知先生曾說過,校長是學校的靈魂。

人們也常說,有什麼樣的校長,就會有什麼樣的學校。作為校長,必須善於理性思考,具有改革開放意識和超前意識,必須善於組織協調領導班子、教師、專家顧問和家長形成合力,這樣才能使學校沿著正確的方向,在改革中不斷前進。人民大道小學之所以在推行素質教育的過程中能取得一些成績,正是由於有一位這樣的校長。

第二,教師是關鍵。教師是學校教育工作的主體,是實施素質教育的關鍵。在實施素質教育過程中,必須加強教師隊伍建設,切實提高教師素質。

第三,科研是先導。實施素質教育是一項極其複雜的係統工程,有許多問題需要不斷地去探索、去解決。這就要求教育工作者必須以科研為先導,抓科研促教研,抓教研促教改,逐步探索實施素質教育的新路子。

希望教育

希望教育是著力培養學生健康穩定的希望心理,激勵學生向積極目標不斷進取,以促進德、智、體全麵發展的一種素質教育。

簡言之,希望教育就是讓每個學生都對自己充滿信心,都對明天充滿希望的教育。

一、希望教育的產生

希望教育產生於武漢糧道街中學的辦學實踐。

武漢市糧道街中學是1978年創辦的一所普通初級中學,學校周圍有8所省市重點中學,學生都是被這些重點中學淘汰下來的。創辦之初,學生不安心,家長不放心,教師沒信心。

黨的十一屆三中全會以後,鄧小平同誌關於“教育要麵向現代化,麵向世界,麵向未來”的指示為糧道街中學辦學指明了前進的方向。教師們認識到,教差生,責任更重大,任務更艱巨。隻要愛他們,信任他們,工作得法,這些孩子都是可以轉化的。對於進入糧道街中學的學生,老師都愛他們,對他們充滿希望,並把這些希望具體化為目標,然後通過學校、家庭、社會緊密結合,智力因素、非智力因素一起抓和分類推進等多種途徑、方法,激勵學生達到目標。舊的目標達到了,又激勵他們看到新的希望,追求新的目標……如此往複,學生的自尊心、自信心、進取心、責任心、自控力得到了培養和增強,不同類型、不同層麵的學生都在各自的起點上得到了發展、進步,一批批的差生轉化成了合格生,並培養出了一批批的優等生、特長生。1990年10月糧道街中學正式把這種思想和教育過程稱為“希望教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