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希望教育的實驗研究

1.實驗的目標

希望教育以“三個麵向”為指導,以教育方針為指針,以社會對未來人才素質的客觀要求為依據,以學生發展的潛能為基礎,製定了“3大塊16項”的培養目標,即總體目標(含德育、智育、體育、美育、勞技教育5項),情意目標(含動機、興趣、意誌、習慣、性格、情感6項),能力目標(含學習能力、生活能力、社交能力、自我調節控製能力、掌握運用科學方法的能力5項)。他們將每一項分成4級,分別訂出標準,整個目標形成了4×16共64個坐標點。

2.實驗操作

他們將操作概括為:目標導向,不斷激勵,分類推進,評估調節。

(1)目標導向

新生進校,在教師和家長的輔導下,從實際出發,在目標體係中指出自己的起點坐標,再根據量力性、漸進性原則,製訂出1年、2年、3年、4年後分別要達到的目標,同時製訂10年後、20年後及終身奮鬥的目標(理想)。

(2)不斷激勵

通過教師激勵學生,學生相互激勵、自我激勵等方法,努力點燃每個學生的內在希望之火,開發潛能,調動內驅力,讓他們認識自我、控製自我、完善自我、超越自我,實現自己的目標。在希望教育中,他們把激勵作為一種原則運用,意在強調對學生主體隻能鼓勵,不能放任冷漠,更不能挖苦打擊、體罰或變相體罰,用得最多的激勵方法是表揚、批評和勸慰。他們把這些激勵方法按其功能分為自尊激勵、自信激勵、進取激勵、責任激勵、自控激勵5種。

(3)分類推進

有兩層意思:一是在學生確立起點、製定目標以後,學校教育、家庭教育、社會教育緊密結合,強化德育,優化教學,16項目標一起抓,充分調動全體學生的積極性、主動性,讓各類學生在各自的起點上,在規定時間內向預定目標全麵推進;二是學生自己利用正遷移的方法朝著各自的16項目標分類推進。這是希望教育的主體工程。學校每學期至少在各班召開一次班級教導會,全麵分析學生情況,確定分類名單,研究推進措施。

(4)評估調節

評估指學生自己、班級同學、教師家長一起參加的自評和他評,對16項目標分階段有側重點地進行。教師評價學生的尺度因人而異,看他在原有基礎上的進步,不以學習成績作為評價學生優劣的惟一標準。每學期全麵評估一次。

三、希望教育的成果

1.希望教育提出了“希望心理”的新概念

希望教育把健康穩定的希望心理作為培養學生良好心理品質的主要目標,作為其出發點、歸宿和核心。就目前研究水平,他們將“希望心理”要素歸納為自尊心、自信心、進取心、責任心、自控力(簡稱“四心一力”)。

希望教育同時提出了激勵原則,它是愛的教育的具體化,是希望教育的生動化。

2.希望教育為普通中學教育教學改革積累了經驗糧道街中學與全國絕大多數普通中學一樣,經費短缺,設備簡陋,師資一般,生源較差。因此說,希望教育在糧道街中學的提出並進行實驗研究,是對在常態下如何辦好一所三類初中進行的有益探索。

(1)應該麵向全體學生

應試教育是選擇適合教育的學生,希望教育則是選擇適應學生的教育。在辦學實踐中,糧道街中學一方麵注意到麵向全體學生的重點和難點是中差生,即把大麵積的差生轉化成合格生,積累了比較豐富的經驗。另一方麵,在將經驗上升到理論之後,又提出了“無差生觀”,承認學生的個體差異,不對學生“一刀切”、“齊步走”,而是分層指導、分類推進。

(2)應該全麵貫徹教育方針

希望教育主張“教育先行論”,即教育不僅要適應當前,還要適應未來,為未來社會需要培養人才。

(3)應該讓每個學生都能生動活潑地得到發展希望教育主張學生主體論。學生在受教育的全過程中,從確立自己在希望教育目標中的“坐標”,從自訂積極目標,到自我評估,形成健康穩定的希望心理,都充分發揮了學生的主體作用,體現了學生的主體地位。

(4)目的是全麵提高全體學生的素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