課題實驗階段性總結和實驗報告都表明,通過1年到1年半的實驗,實驗主體——學生的全麵素質都有明顯提高,都在原有基礎上向前推進了1~2個層次。首先,使實驗主體處於良好的動機激發狀態,產生良好的心理體驗,有利於形成健康穩定的希望心理和健全的人格;其次,希望教育是從轉差開始,麵向全體學生整體素質的提高,是普遍性的,是全方位地對學生實施關心,而不是治療性的。

(5)關鍵是建設一支高素質的教師隊伍

實踐證明,希望教育研究有利於師生雙向成才。它不僅可以全麵提高學生素質,而且可以使教師增強改革意識,提高理論素養,湧現出一批改革的誌願兵,使教師整體素質得到不斷提高。

(6)教育的實施、推進,教育目標的實現,需要教師、家長、學生3個方麵的積極性希望教育的實施,不僅使教師、學生,而且使家長都轉變觀念,積極參與,一起運作,一起享受教育成功的喜悅。希望教育不僅是孩子成長的方舟,也使家長們受到了啟迪,得到了提高。形成良好的學習動機,才能主動地學習。因此,從學生讀一年級開始就著力抓好幼小銜接,做好過渡工作。課堂教學采取形式多樣的方法,以趣激學,寓教於樂,趣中啟智,以趣養德,使學生覺得學校是個樂園,課堂是豐富多彩的天地,幫助學生形成良好的學習動機,為學生樂學情感的形成打下基礎。隨著年齡不斷增長,知識不斷豐富,教師精心設計富有啟發性的有思考價值的問題,鼓勵學生善問多思,刻苦鑽研,堅持不懈,培養不達目的誓不罷休的毅力。

當學生經過努力,獲得成功感時,就會從心底裏感到愉悅,信心百倍,再接再厲,向另一“難題高地”挺進。

樂學的氛圍並不意味著使學生永遠在順境中獲得成功,當學生取得成功,體驗成功的歡樂的同時,還需要教育學生正確對待失敗與挫折。在學習上、生活上遇到困惑和受挫折時,更要鼓勵學生不灰心,使之迎難而上,鍥而不舍,從內心感到雖苦猶甜,樂在其中。

“我能行”教育

北京市崇文區光明小學在推進素質教育的探索中,通過“我能行”教育,為學生創設了寬鬆的支持性成長環境,努力讓每一個孩子從小說“我能行”,把素質教育落到了實處。

一、“我能行”教育的提出

北京市崇文區光明小學的領導、教師在一次“學生心理健康狀況調查”中發現,在四至六年級抽樣調查的3個班中,23.3%的學生有不同程度的“焦慮心理”和“缺乏自信”,反映出學生的心理問題比較嚴重,令人擔憂。當時,報刊上一篇《夏令營裏的較量》反映的問題引起了他們的深思:大城市中的獨生子女意誌比較薄弱,缺乏獨立迎接挑戰的能力,缺乏自信心和進取精神。而迎接21世紀的挑戰,必須具有適應社會環境的優良品質和人格特征,其中自信心和進取精神是心理品質的重要組成部分,是人格的核心。這是現代人必備的心理素質,也是一生做人的基礎。因此,該校確定以培養學生的自信心和進取精神為重點開展素質教育。

1996年初,提出“讓每一個孩子都說我能行”的口號,拉開了“我能行”教育的序幕。經過幾年來從理論到實踐的探索,“我能行”教育成為該校實施素質教育的一個重要特色。

二、“我能行”教育的理念

光明小學的“我能行”教育,汲取了快樂教育、成功教育、和諧教育、創造教育、主體性教育等實施素質教育成功模式的成果,從兒童心理發展的角度,強調尊重學生人格和個性發展,尊重學生的基本權利,強化學生的“自我意識”,注重學生情感領域的需求:讓學生在各方麵都有充分的表現機會,都有成功的體驗。挖掘學生的潛能,培養自信,保護自尊,激發其勤奮努力,從而幫助學生在小學階段實現心理的健康發展,有效地完成學習任務:從小就相信自己是強者,用堅忍不拔的意誌去奮鬥,努力爭取實現自己的目標,滿懷信心地迎接明天。這是光明小學確定的“我能行”教育的宗旨。

“我能行”教育在現代教育觀的基礎上突出了以下幾點:第一,讓兒童體驗成功的快樂。取得成功並不是“我能行”教育的終極目標,而是發展兒童多種能力,培養兒童自信心、進取精神的途徑和手段。第二,教育兒童正確地麵對快樂與不快樂,成功與失敗,使兒童不僅能從成功的快樂中獲得自信,即使麵對失敗的不快樂,也能正確地評價自己,不喪失自信。第三,教師要用自己的情感、愛心點燃起孩子心中自信和進取的火花,努力為孩子創設一個寬鬆的支持性成長環境。這種環境指的是:在學生成長的過程中,不隻告訴他應該怎樣做,更要幫助他知道怎樣才能做到,從心理上、行為上給以充分的支持和鼓勵;為孩子的成長創設一個歡樂、和諧、寬鬆的環境氣氛,幫助每一個學生獲得成功的體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