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能行”教育實踐活動,主要是引導學生在思想上相信“我能行”,行為上表現“我能行”,情感上體驗“我能行”。光明小學通過實踐和理論思考,把“我能行”教育的具體內容和所要達到的具體目標概括為8句話:相信自己行,才會我能行;別人說我行,努力才能行;你在這點行,我在那點行;今天若不行,明天爭取行;能正視不行,也是我能行;不但自己行,幫助別人行;相互支持行,合作大家行;全麵發展行,創造才最行。這8句話包含了遞進的4層意思。第一層為第1、2兩句,意在引導學生首先相信“我能行”,並且需要通過努力爭取做到“我能行”;第二層包括第3、4、5三句,目的是承認學生的差異,要每個學生看到自己的長處。正確對待挫折與失敗,能客觀評價自己,不妄自菲薄;第三層為第6、7兩句,目的是鼓勵學生積極進取,同時引導學生學會競爭、幫助、合作,共同進步,打好做人的基礎。第四層為第8句,強調全麵發展,並且敢於創造,善於創造是“我能行”的最高標準。

三、“我能行”教育的實施

1.努力讓每個學生都有“我能行”的體驗

(1)提供機遇,讓每一個學生都有表現“我能行”的機會讓每一個學生都有當幹部的機會。光明小學在“我能行”教育中建立了“讓每個學生在光明小學都當半年小幹部”製度,力求讓所有學生都在“中隊長”、“小隊長”等崗位上學習服務,學會合作,鍛煉自己,展示自我,從而相信“我能行”。學校還特別規定:如果到五年級還沒當過“長”,可以自行到少先隊大隊部申請,由組織“安排”擔任一定學校工作,確保每一個學生都有平等的鍛煉和表現機會。

讓每一個學生都有展示自己作品的機會。在學校主樓四至六年級各班教室外都有一塊展示板,全班每一個學生可自由展示自己認為得意的作業、書法、繪畫、手抄報、自製賀卡等“傑作”。一改過去學校展板隻展個別“特長生”的、老師認為優秀的作品的做法,還學生以自由的天地,使許多學生從中確立了“我能行”的信念。

讓每一個學生都有參與學校各項活動的機會。歌詠比賽中,人人上場是評分的主要標準。每年的校運動會為了讓更多的學生參加,增設了許多集體項目,並規定凡沒有比賽項目的學生都要參加“入場式”,這樣的運動會成了學生盡情表現自我的盛會。

(2)承認差異,幫助每一個學生都有“我能行”的體驗學生是有差異的,教師要對不同學生采用不同的方法,讓學生看到自己在原有基礎上的進步,從而體驗“我能行”。有一位青年數學教師,允許一位不愛做作業的學生每天抄一遍同學的作業,以便養成完成作業的習慣,同時還能學到一點兒知識。過了一段時間,老師有意讓全班學生在課上完成作業,並且主動幫助這個同學完成這次作業,使他有了獨立完成作業的體驗。以後在老師的鼓勵和同學的幫助下。這個同學不但能獨立完成作業,而且數學成績得了個優秀。

學生的成功需要老師的幫助,特別是對一些“一時後進生”,更要想方設法點燃起他們自信的火焰。四年級有個班,期末家長會要選一位主持人,老師讓當時班裏學習成績不太好的一位同學擔任,並幫助這位主持人做好準備工作。家長會上,這位同學以出色的主持贏得了家長們的熱烈掌聲。他的父親握著老師的手說:“謝謝您給了孩子自信!”

(3)恰當鼓勵,正麵引導學生“我能行”

對學生以表揚為主,能起到正麵激勵的作用,使他們知道應該怎樣做並且努力去做。有一位表現不太好的一年級學生,一次因課文朗讀比較好受到表揚。放學後,他把媽媽拉來找老師。班主任望著他那企盼的目光,會意地笑了,當著家長的麵,又表揚了他一次。從此,這位學生上課積極發言,課文讀得更好了。學習評價是學生遇到的最多的評價,老師要巧妙利用分數激勵學生。對於學生的平時作業一般不給“差分”,錯題改對後也可以給“優”。有的同學第一次獲得好成績,雖然僅僅是“及格”,老師也在全班給予表揚,因為對這個學生來說,這個“及格”與“優”有同樣的分量。正如有的老師說的:“成績評定僅僅是一種手段,老師決不能和學生分分計較,而應該發揮它的激勵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