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了讓學生看到自己的進步,感到成功,許多老師采用寫便條、送喜報、做連心卡等做法,有目的地把學生的優點彙報給家長,激勵學生的自信心。
2.積極為學生創設“我能行”的支持性成長環境(1)感受“我能行”的課堂教學
課堂教學是師生間交往、信息傳遞的過程。教師積極支持並參與學生引發的問題的討論,能增強學生的主體意識,在課堂活動中充分體現“我能行”。
有位青年教師,在講《麻雀》一課結束時,小結道:“讀完這篇課文,從老麻雀奮不顧身搶救小麻雀的記敘中,我們感到了那種偉大的母愛。”話音剛落,一位男生馬上舉手,大聲認真地說:“老師,我不同意說是母愛,因為課文從頭到尾都沒寫麻雀是公的還是母的!”老師聽後笑著說:“你讀得真認真,想得也好,老師的概括看來不準確,那麼怎麼說才確切呢?”同學們經過熱烈討論,總結出這篇課文表現了一種親子之情。學生主動參與課堂教學,不僅鍛煉了思維,提高了能力,而且感受到自己的價值,體驗到愉快的情緒,進而增強了自信心和進取精神。
“我能行”教育在課堂教學中注重師生之間的心理溝通,保護和滿足學生情感的需要。教師滿腔熱情地上好每一節課,讓學生從老師的“精神”中受到激勵,感到振奮。教師運用“傾聽原則”、“反饋原則”、“交互原則”特別是“無錯原則”等教育心理原則,理解、熱愛每一個學生,鼓勵幫助學生,對學生的參與活動給予及時積極的評價,給每一個學生表現的機會,使他們感到老師在期待我。
(2)鼓勵“我能行”的談心式評語
自1996年開始,光明小學進行了評語改革,提出評語要抓住學生的“閃光點”,用“談心式”的語言,堅持以表揚為主,提出中肯的批評和建議,使不同類型的學生都看到自己的進步,感到老師的期望。
期末,一篇篇滲透著老師對學生濃濃深情的評語,引起了學生和家長的強烈反響。有位男生看到老師在評語中寫道“你那悅耳的歌聲常常吸引班裏的小朋友”後,悄悄地告訴老師:“我想為您唱一支歌。”有的孩子打電話給外地的親友把評語讀給他們聽,新學期許多孩子把評語抄在紙上,貼在桌前。
為了更好地發揮評語的激勵作用,他們建議家長和孩子一起讀一讀評語,組織“‘我和爸爸、媽媽讀評語’大家談”活動。並且在教師中提倡平時利用作業本給孩子寫出幾句鼓勵性評語,幫助他鞏固某一方麵的進步。評語改革給學生的童年生活帶來歡樂,同時增強了他們的自信心。
(3)體驗“我能行”成功感覺的考試
兒童通過刻苦努力,能在圓滿完成學習時感到樂趣。則產生勤奮感。如果錯過了小學階段這一培養兒童勤奮感的關鍵期,再讓人變得勤奮起來就比較困難。兒童的能力和勤奮感主要來自自己的成就。為此光明小學對考試進行了大膽改革,強調它的激勵作用,讓學生在考試中體驗“我能行”的成功感覺。
光明小學在二年級實施“樂教、樂學、樂考”,取消了分數。平時作業用“紅旗”、“紅花”、“火炬”表示,並加上簡單的批語。單元練習、期末考試則用“很好”、“可以”、“再努力”進行模糊評價。同時學生若覺得考得不理想,經過準備還可以重考。這種把考試的過程變成再學習的過程,目的是讓學生學會並取得成功,而不是以失敗者的心理完成一學期的學習活動。
每學期期末還有一項特別的考試——“我能行”展示。展示用一天的時間,讓每個學生在全班學生麵前露一手,由同學自己當評委評定成績。同學們繪畫、彈琴、唱歌、跳舞、朗誦、製作……在充分的自我展示中增強了自信。
3.讓每個教師都相信“我能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