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學生創設寬鬆的支持性的成長環境,關鍵在教師。要想使每個孩子從小說“我能行”,教師首先要相信每個孩子都能行。並且自覺地糾正自己的教育教學行為,努力為孩子創設良好的成長環境。為此,同樣要為教師創設一個寬鬆的工作環境,要相信每一個教師都有教好學生的良好願望;要承認教師也有差異,幫助每個教師在自己的起點上有所發展。隻有善待教師,教師才會在推行素質教育中自我約束、自我進取。
(1)教師自評教學
對教師評價的根本目的是使每一位教師認識到自己的進步和不足,從而激發起繼續進取的熱情,自覺改進自己的工作,提高自己的素質。
光明小學在“我能行”教育中,積極開展了“四自教學活動”(自選內容,自己請人聽課,自看錄像,自己評課),“教學知心話活動”(和校內最好的朋友互相聽課),“自設公開課活動”(每位教師自選一節課,家長、同學、同事、教研員等均可請到,體驗“公開課”的感覺)。這些活動引導教師努力鑽研,自我檢查,自我鑒定,從而達到自我激勵、自我提高的目的。
(2)學生評說老師
讓每個學生都做到“我能行”的基礎是民主、平等、和諧的師生關係。為了真正實現民主、平等,教師們經常請學生來說說自己,有的設監督員,當老師上課言語、行為出格時,隨時用提示牌提示;有的利用“小紙條”,周末請同學將意見寫在紙條上交給老師;有的利用班會設“自由論壇”,全麵“評說”老師的工作。這對教師從學生的視角審視自己,不斷糾正自己的教育教學行為,起到了很好的作用。
(3)學校評價教師
作為管理者,學校在評價教師中,淡化鑒定功能,強化導向、激勵和改進功能;承認差異,區別對待,使各類教師在原有基礎上有所提高;以家長、學生和知情者的反饋意見為考核教師工作效績的標準之一,評價結果為本人保密,不和獎勵直接掛鉤,以淡化評價的功利性。
“以美育人”教育
“以美育人”教育,是廣州第109中學在藝術教育的基礎上提升和構建的素質教育模式。
一、課題的提出
109中學1969年創辦於廣州市市郊,原是一所高級中學,由於種種曆史原因,至80年代變成了一所頗具代表性的“薄弱”初中。家長以無奈的心情送子女入學,學生帶著失敗者的心態踏入校門。麵對無心向學的學生,教師精神難振,人心思走。在這種背景下,該校以廣州市改造“薄弱學校工程”為契機,從1990年開始,以營造“藝術教育特色”為突破口,針對學生普遍存在的厭學情緒,在優化課堂教學的同時,大力加強藝術活動,組織班級演出隊和學校蓓蕾樂團,讓學生在積極參與活動和演出中調整心理狀態,融洽人際關係,增強自信心,體驗成功感,喚醒主體意識,實現“情感遷移”和“動機遷移”,使學生主動投入學習活動,改善學習行為,提高學習效率。實踐證明,學生厭學情緒的淡化,心理素質的提高,促進了學生整體素質和教育教學質量穩步提升。1994年,榮獲廣東省教育科學研究優秀成果特等獎。隨後,他們又從單一性藝術教育向整體性審美教育特色學校提升,著手構建素質教育的學校教育模式——審美教育模式。學校的改革試驗取得了預期的效果,引起了有關部門和領導的關注。原國家教委副主任柳斌評價說:“109中學是以美育人的好典型。”1998年秋,廣州市教委決定:把109中學從地處偏僻、麵積隻有3067平方米的舊校區遷往建在頗具文化氣息的二沙島環境優雅、建築別致、占地1.6萬平方米的新校園,辦成廣州市對外開放的窗口式學校。這既是對全校師生的莫大的鼓舞,又是有力的鞭策,為進一步深化學校整體改革創造了條件。
學校在總結近年來改革實踐的基礎上,提出構建和實施“以美育人”教育模式,並作為全國教育科學規劃“九五”重點課題《素質教育的運行機製與實踐模式的研究》的子課題進行實驗研究。
二、理論依據
以美育人教育是以“三個麵向”和全麵發展為方針,以“學會學習、學會生活、學生做人、學會發展”為導向,按照“以美立校,以美施教,以美育人”的辦學宗旨,充分發揮學校教育的整體功能和以美育人的“內化”功能,著力培養學生自我意識和自我發展的能力,讓全體學生在主動地求真、立善、創美活動中,得到充分和諧的發展的教育。以美育人教育主要依據以下3個基本理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