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馬克思主義關於“按照美的規律來建造”的理論在馬克思看來,按照美的規律建造人、培養人,就是引導人“以一種全麵的方式,也就是說,作為一個完整的人,占有自己的全麵的本質”,這種占有的結果,就是“發揮他們各方麵的才能,展示出自己的創造才華”。人的“全麵本質”,指的是人作為社會實踐主體所擁有的認識和變革客觀世界、發展和完善主觀世界的全部身心力量。人的身心力量的對象化,概括地說是對真、善、美的理想境界的追求。智力推動認知活動求真,德力推動意誌活動求善,情力推動情感活動求美。當人們認識和掌握客觀世界的規律性,把握和實現社會的道德規範,以具體而又美好的形象顯現出來,在情感上得到滿足,生發喜悅之情,也就臻於真、善、美的整合和統一。正是在這種不斷的追求和實現過程中,人不但看到了而且發展著自己的體力、智力、德力、情力和創造力,從而逐步占有自己的“全麵的本質”,獲得和諧的發展。
2.現代素質教育關於人的素質結構的理論
馬克思主義認為,人是自然存在物、精神存在物和社會存在物的統一體。相應地,人的素質是由分屬自然的生理素質、精神的心理素質和社會的文化素質3個層麵的眾多因素而構成的動態係統。人的各種素質之間是相互聯係、相互影響、相互滲透的,一種素質的變化和發展必然引起其他素質隨之發生變化和發展。當代經濟發展、社會進步,閑暇時間增多,豐富精神生活和培育健康情操的迫切需求,強烈呼喚人的審美素質的提高。而用以培養學生審美素質的藝術美、科學美、社會美、自然美,廣泛地蘊含在學校各門課程之中,開發和利用得好則能有效地激發學生追求美好事物的欲望;學生在對美感受和追求過程中,可以獲得精神的滿足,培育和發展學生的主體精神和自我意識。學生審美素質的提高,必然促進其他素質的和諧發展和提高。
3.現代認知心理學學習和發展心理機製的理論認知心理學認為:教育構成關係中有兩個因素,一方麵是社會的理智與道德的價值,一方麵是成長中的個人,這兩方麵的相互作用構成一個通過心理活動這一中介而發生的動態過程。學生的心理品質及其活動,是學生學習知識,獲得發展,提高素質的內在機製。人的心理活動決不是單一認識活動,而是知、情、意協同運作的全麵心理活動。人以其生理素質為載體,以其心理活動為中介,才能掌握人類認識成果,達到提高社會文化素質的目的。以情感為核心的審美教育,從心理學角度看,其形象性、感染性、愉悅性能有效地調節學生心態,淡化厭學情緒,培育積極情感,發現自身內在力量,從而使學生的心理結構得到改變,心理素質得到提高。從生理學角度看,審美教育能促進右腦的開發。進行形象思維主管情感的右腦,與進行抽象思維主管語言的左腦的同步開發,有利於學生全腦的開發和發展學生的潛能。
三、課題實施
1.調整課程結構,建立以美育人的學校課程體係課程是實施素質教育,把社會的科學文化、思想道德、審美理想內化為學生素質的載體。課程結構直接影響學生素質的結構。
在全麵執行國家的中學課程計劃,保證學生每天在校活動時間大致相同的前提下,將原來每節課45分鍾改為40分鍾,變每天7節課為8節課,利用每周增多的5節課,適量增設審美教育課程,逐步建立學科課程與活動課程相結合的以美育人的學校課程體係。
第一,組織教師緊扣教學大綱和教材,編製能滲透審美因素與培養“自我發展意識和能力”相結合的各門學科的教學綱要;充分挖掘教材中固有的審美因素,有選擇地引入自然美、社會美、科學美的內容。分冊有序地編製出來,使縱有序列,橫有聯係,融合為一體。
第二,學科課程是培養學生全麵素質的基本保證,要按照“加強基礎,滲透美育,培養能力,發展素質”的要求,加大學科課程改革的力度。學校要為各門課程的改革,在教學研究資料、現代教學技術、實驗儀器設備、實驗室和專用室的建設方麵提供足夠的條件。
第三,加強藝術課程,開發活動課程。在加強音樂、美術學科建設的同時,適當增加藝術類活動課和課外藝術活動。合理配置各類課程比例,增設音樂欣賞課、形體訓練課、電子琴課、藝術專項訓練課、勞動技藝課等,把其作為選修課或活動課列入學校課程計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