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超常思維擺脫和克服習慣性思維定勢的方法因人而異。德國數學家拉普拉斯的方法是,把某個長時間思考而沒有解決的複雜問題擱置幾天不去想它——即有意識讓久攻不克已成“疲憊之師”的慣性思維暫時中斷進行休整,然後換一個新思路或新視角,重新考慮,發現問題的解決變得極其容易。在創新實踐中.人們都有這種體驗,暫時把某些複雜的難題擱置一旁,從事一些輕鬆的工作,對擺脫習慣性思維的束縛很有益處。過幾天或數周後,慣性思維中那些舊的聯想、舊的思路消失了,清新而充滿活力的新思路如雨後彩虹般應運而生。另一種方法是,利用群體激智的方法,參加學術討論,展開學術爭鳴,在討論、爭辯中聽取各方麵不同的意見,以開闊思路、補充新知識和新信息,在群體創新智慧的共鳴中打破常規性和習慣性思維的框框。外因是靈感誘發的環境,內因是靈感孕育的必要條件。靈感的獲得,最重要的是創造者要有突破習慣性思維的創新精神和創新勇氣,同時要提高自身的綜合素質,衝破那些禁錮自己創造力的精神枷鎖,為靈感的產生營造無阻力思維環境,才能對奔放不羈的靈感進行超常規捕捉。
四、靈感的瞬時性,需要隨時做好機動式快速捕捉的準備瞬時性是指靈感閃現的持續時間非常短暫,如同思維字宙中的“閃電迅雷”,來不可遏,去不可止,而且稍縱即逝。靈感的爆發與思維主體的情緒、心境有密切關係,當靈感爆發過程受到情緒和其他事情幹擾時,極可能隨即冥滅中斷,而且靈感一旦中斷就難以複現和追尋。因此,當靈感出現時,如果不及時抓住它,它便有可能像過眼雲煙那樣,轉瞬即逝。
捕捉“靈感迅雷”的基本方法,就是預先做好各種機動式快速捕捉的準備。科學家貝弗裏奇認為隨手攜帶紙筆是“捕捉靈感的一個普遍使用的好方法”。美國著名生理學家坎農說:“我把紙筆放在手邊,便於捕捉這些倏忽即逝的思想,以免被淡忘。”再有是做靈感的“速記員”。德國科學家凱庫勒在打盹中朦朧看到原子組成蛇形隊伍在眼前跳舞,忽然這條蛇咬住了自己的尾巴,形成一個環狀,這使他猛然想起苯分子六角形的環形結構,他立即起身以最快的速度記錄下來,並及時研究,製定出苯分子環形結構的假說。如果當時他等到睡足後再來回憶這個靈感,則極可能會失去這次珍貴的創造靈感。靈感的瞬發性、突發性,要求創造者要當好靈感的“速記員”,培養隨時記錄靈感主要內容的作風。文學家茅盾曾告誡文學創作者:“應當時時刻刻身邊有一支筆和一本草簿,無論到哪裏,你要豎起耳朵,睜開眼睛,像哨兵似的警覺,把你所見所聞所想隨時記下來。”詩人臧克家在談到靈感的捕捉時說:“詩情不似潮有信,夜半燈花幾度紅。”捕捉靈感火花,要有“衣帶漸寬終不悔,為伊消得人憔悴。”的精神,對一閃而過的“靈感迅雷”做好機動式捕捉的準備。
五、特殊環境中進發的“放鬆型”靈感,需要放鬆身心以樂觀心境進行誘導式捕捉
思維科學的研究與創新實踐表明,靈感的多發環境,往往是在比較輕鬆愉快的和諧心境和氛圍中;相反,人們在極度緊張、勞累、恐懼、焦躁不安等心境中,是很難有靈感光顧的。在人類發明創造史中,許多科學家、藝術家、工程師的靈感火花,往往是在經過長期緊張思考之後的暫時鬆弛狀態,或在臨睡之前,或在賞樂散步之中,甚至是在生病休養中產生和獲得的。這些寶貴的靈感往往是在幽靜適宜、內外幹擾較少、心境平和、情緒相對穩定、心中雜念較少的情況下進發的。這是因為緊張的思考使思維高度集中在一點上,對單點深入很有效,但對全麵貫通則能量不足;而暫時的鬆弛則有利於消化、利用和溝通已得到的知識、信息等素材,有利於冷靜回味以往的得失和被忽略掉的信息和線索等,有利於消除大腦的疲勞,使大腦恢複活力,並使大腦高度興奮起來重新投入創新探索之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