思維科學研究表明,如果長期沿著一條固定的思維線路或單調的思考路徑進行探索,就會使慣性思維視野之外的知識、信息難以被激活,使蘊含巨大創新活力的潛意識思維的能量得不到釋放。長期在某個狹小的知識、信息範圍內絞盡腦汁,大腦會特別容易疲乏,思維運轉就會失靈,反而不容易找到解決問題的關鍵。所以,在精力高度集中的緊張思考之後,應善於調劑身心,暫時把工作放在一邊,使大腦得到放鬆,營造適宜的和諧心境有利於誘發靈感的產生。德國生理學家黑爾姆霍茲說,他的一些巧妙設想,不是出現在精神疲憊或伏案工作之時,而是出現在一夜酣睡之後的早上或是在緩步攀登小山之時。而楊振寧教授則說,他的靈感常常是在早上刷牙時產生的,有的甚至是在夢中出現的。

靈感的障礙是思想的惰性、思維的慣性和鈍守性。過久地、單調呆板而又毫無進展地思考同一問題,往往容易陷入自我封閉的思維怪圈,自白浪費時間和精力而不能自拔,久而久之就會使才思枯竭。思維上的峰回路轉,有利於步入柳暗花明的創新天地。扭轉的辦法是暫時把問題放置一旁,或者換一個課題,或者閱讀一些新書報,或者進行輕鬆愉快的娛樂,或者和朋友交換意見。然後再把問題的全過程和有關線索仔細回想幾遍,用新的思路把它們串聯起來,以有利於新思想的出現。善於從精神疲憊、思維遲鈍中解脫出來,積極地放鬆身心使大腦愉悅並得到充分調劑,就能為靈感的孕育營造適宜的環境和氛圍,樂觀向上、積極進取的光明心境往往是靈感的誘發器,放鬆身心才能以樂觀的心境對“放鬆型”靈感進行誘導式捕捉。

建立充滿創造活力的高效知識結構

知識創新素質是人才整體創新素質中的基礎部分。知識創新能力是21世紀高素質人才的核心競爭力,是高素質人才在競爭中取勝的優勢所在。知識結構,是外在的知識體係在人才頭腦中的內化狀況,是人才主體——學習者逐步豐富擴展而成的、由智力聯係起來的多要素、多維度、多係列、多層次的動態知識體係。知識是創新與創造之源,是建構與生成創造力的第一“培養基”。2l世紀人才的高素質主要體現在創新素質上,建立充滿創造活力的高效知識結構,是培育知識創新能力的關鍵。

一、知識結構中體現知識創新潛能的主要指標

21世紀是知識經濟社會。一個人對社會財富分配的多少將主要取決於自身創造財富的能力,而創造財富的能力最終取決於知識創新能力,取決於自身知識結構是否優化、合理、高效,關鍵是能否充滿創造活力。要分配更多的財富,就必須在積累知識的同時不斷培育知識創新能力,必須首先優化知識結構,使之充滿創造活力並能高效創新。

知識結構中,體現知識創新潛能的指標主要有:知識豐富(即知識總量)、知識質量、知識序度、知識活力、知識勢能指數、知識創新效率六項。

1.知識豐富

或稱知識總量,是指人們長期積累知識的淵博豐厚程度,它體現知識視野即知識麵的廣闊程度。如博覽群書、學識淵博等,隻表明知識數量上的豐富程度;知識總量雖然並不直接反映人的創造力,但能夠為創造力的發揮提供必不可少的“養分”和素材。

2.知識質量

是指對所學知識的理解、吸收和內化程度。它表明對知識的掌握是深刻還是膚淺,全麵還是片麵,精辟還是寬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