相關性是指係統的不同部分之間的相互適應。知識的相關性,是知識結構發揮創新功能的前提,如果人才主體不能從一種知識與另一種知識之間發現其相關性和內在聯係,並靈活運用它們的相互關係,那麼他的知識結構必然是低效的。隻有對知識之間的相關性以及相關知識對核心知識的輔助作用理解和洞察得越深刻,才能靈活運用,巧妙創新。科學家貝弗裏奇指出:“具有有關學科或者甚至邊緣學科的廣博知識,那麼,獨創的見解就可能產生。”美國學者對1300多名做出過較大貢獻的專家進行了為期五年的追蹤調查,發現他們的知識結構都具有顯著的整體相關性。例如,在文科方麵,那些懂數學的人更具有創造性。信息時代,知識經濟使人們生活在“學習型社會”之中,終身學習與持續創新成為信息社會的基本特點。因此,在學好基礎課的同時,必須形成知識結構中的核心專業,讓核心專業在知識結構中產生主導作用,形成聚焦中心,使自己的知識結構具有適合自身特點的創新特色,避免“平而不尖”,散亂而無核心。
2.動態調節——知識結構的先進性與應變性
在以知識創新競爭為核心的知識經濟時代,富有創造活力的知識結構必須是動態的、彈性的開放式結構,而不是靜態的、僵化的封閉式結構。在對知識結構的先進性、合理性探索上,人們曾分析了“正方形”、“菱形”、“三角形”及“T形”等結構模式,這些探索非常有益,但局限性也非常明顯。這些模式都把知識結構看做是靜態的、一次性的或相對不變的。實際上,高效創新的知識結構必須同時具有適應時代特點的先進性與應變性。應變性是指建立在預測、反饋基礎上的動態調節,由於信息時代知識激增的超速性和社會發展的瞬變性,人們的知識需求與知識積累很難做到完全一致,動態調節(包括反饋調節和預測調節)是必不可少的。
例如,愛因斯坦在攻克相對論之前,發現自己的數學知識缺乏,曾用了7年時間學習黎曼幾何、張量分析。達爾文在自傳中也曾後悔地寫道:“我沒有努力學習解剖,後來被證明是我生平裏一件最大的損失。”因此,必須經常主動預測、檢查自己缺少哪些急需補充的學科知識,時刻關注學科的發展,使自己的知識結構向著高效創新的方向發展。在當今信息時代,現代科學技術日新月異,新技術、新理論、新知識層出不窮,因此,知識結構不是一經形成就可以一勞永逸的,而必須不斷地更新知識、追蹤前沿,實現超越創新。在全新的知識、信息環境中,依據主攻方向和最佳目標不斷完善知識結構,重建和改組原來不合理的知識結構,及時學習和補充最新知識,才能使知識結構具有適應時代發展變化需求的先進性和應變性。
3.整體效能——知識結構的整體性和擴展性
知識結構的整體性是指知識結構的完整性,係統性是指對某一學科知識及相關學科知識內在規律的掌握。知識創新是知識結構整體創新效能的發揮,在整體性基礎上,知識結構還必須具有擴展的張力,才能使知識結構的整體創新功能不斷發展。要提高知識結構的整體性和擴展性,就必須養成定期整理和序化新知識、新信息的習慣,不斷養成使零碎、點滴知識不斷係統化的治學品格。積累知識是知識創新——創造新知識的基礎,沒有知識積累就沒有知識創造的突破性飛躍,就不能創造出建立在高科技含量與高附加值基礎上的巨額創新財富。
創造知識才是“知識的知識”,才是最具競爭力的創新財富的直接現實源泉。任何人都應該提高自己的知識創新能力。深化知識,屬於縱向突破創新,綜合知識,屬於橫向拓展式知識創新;縱橫結合有助於知識創新的係統化、持續化發展。不斷積累知識創新方法,使高新知識能以較快的速度轉變為生產力或直接轉化成高科技產品,從而贏得具有競爭力的創新財富。
三、建立充滿創造活力的高效知識結構
知識結構優化的實質,是建立適應信息社會發展與知識經濟競爭需要的、充滿創造活力的高效知識結構。經過數千年發展,人類文明所積累的知識由數以千計的學科知識體係所組成,各學科知識體係之間縱橫交錯、滲透融合、交叉發展,形成龐大的知識網絡。21世紀是一個發展迅速、競爭激烈、優勝劣汰的社會,它具有高節奏、高風險、高壓力和高創新的特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