牛培安和牛啞巴聽這話,便知道工頭是同意了,忙點頭哈腰的賠笑臉。
牛培安從前的家境不錯,雖然也要下地幹活,但是從小不缺吃少穿的,所以長得很高。
雖然幹了十年的苦力,脊背有些彎,卻也沒有彎得太厲害。
而牛啞巴,因為他從小就幹重活,導致個子就停在了十三四歲的時候。
牛喬鳳和沈魚在街麵上一邊賣東西,補鞋,補衣服,閑的時候也會再做些鉤織活兒。
一天下來,雖然沒有趕集的時候多掙得多,卻也能掙個幾十文錢。
牛喬鳳拿著這十幾天掙來的錢,給家裏買了些建新房子的木材。
又買了兩車柴火和柴線。
牛喬鳳數了數所剩無幾的銅錢,滿臉惆悵。
“最近幾天,夜裏一直下雨,我聽說過去二十裏地的的河裏,水位又漲了不少。
晚上我跟爹,去河邊看看。
看能不能弄來一些螃蟹,趕明兒賣了。”
螃蟹在大宋可是好東西,最為一些街邊小吃和貴族青睞。
而二十裏地之外的青龍村的那條河,為官府持有,是不允許私人承包的。
所以很多百姓都會去那裏捕魚,捉螃蟹。
不過,僧多粥少,撈回來的東西,也至多能換個把月的糧食而已。
而且,也不常有。
官家明令禁止每年的一月到八月,十月到一月,捕捉那條河裏的魚,蝦。
隻開放一個月,準百姓捕一些來賣了,換糧食過冬。
牛培安道:“成,往年你爹我也總能捉一兩斤來賣。
今年的螃蟹價錢高,市麵上的螃蟹得三文錢一隻呢。
我編了些簍子,捕魚竿。在路邊上挖些蚯蚓來,夜裏趕早去。”
牛家人正說著話,就有一個村民進了屋子,是一個叫徐正的男人。
“培安老弟,晚上去河裏捕魚不?咱們五六個人一道啊!”
牛培安起身和徐正說道:“去的,家裏坐會兒啊。
正好買了新編的竹椅子,坐下說說話。”
徐正也隻是嘮嗑了幾句,就走了。
夜間,父女兩個,還有村子裏七八個人,也包括李長榮在內,一起打漁,捉螃蟹。
秋雨過後的河蟹幾乎在河岸上滿地爬。
不過捉魚捉蝦,捉螃蟹的人也多。
三更半夜,河岸上滿地的人,河岸上七八個火把,照亮著河堤。
牛喬鳳和牛培安眼疾手快的抓了幾隻大的黃蟹,然後往簍子裏丟。
牛培安將魚竿網裏的大魚倒進牛喬鳳背著的魚簍子裏,道:“又有一條大跳進咱的魚網了!”
是一條三斤左右的鰣魚。
這是牛培安網到的第三條三斤左右的鰣魚了。
河裏的魚少,因為每年八月官府都會將裏頭的魚打撈幾遍,再賣出去。
鰣魚就更少了。
鰣魚一般是供有錢人和達官貴人吃的。
“你們家運氣真不錯,抓到幾條鰣魚,我打了這麼久,才撈了一斤小魚。
鰣魚可貴著,你這三條鰣魚,怎麼著也能抵我們這些苦農一個月的糧食了。”
旁邊撈魚的大漢羨慕得不得了。
牛培安也看著翁裏的鰣魚,笑得合不攏嘴。
“爹,爹,你看那兒,好像有東西!”牛喬鳳拉了拉牛培安的衣服。
將牛培安的魚竿拿到手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