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23章 國家、城市趣聞(3)(2 / 3)

1967年,以色列占領“國際城市”耶路撒冷,1980年單方麵宣布耶路撒冷為以色列“永恒的不可分割的首都”。國際上始終不承認以色列的占領,各國拒絕遷移駐以使館,某些國家遷館後懾於國際輿論又撤回特拉維夫,以致耶路撒冷成了一個沒有外國使館的“首都”。

隻駐最高法院的玻利維亞首都玻利維亞的法定首都是蘇克雷,中央政府卻悄悄搬往在430公裏外的拉巴斯。從那以後,唯有最高法院留在蘇克雷。

拉巴斯海拔3577米,是全球最高的首都,人口超過100萬。蘇克雷徒有首都虛名,至今居民未逾10萬人。

沙特阿拉伯的皇家首都和行政首都沙特阿拉伯1932年建國時以利雅得為都。利雅得深處沙漠內陸,人口不過萬餘人,國王隻好向西海岸的商港吉達派出政府機構,以便對外聯絡。當時各國使館設在吉達,沙特阿拉伯也將外交部設於吉達,國王還建了行宮,政府各部分設了辦事處。為此,沙特宣布利雅得為皇家首都,吉達為行政首都。

建在木樁上的首都

荷蘭是世界著名的圍海造田的“低地之國”,境內絕大部分是平原,地勢低平,有將近1/4國土都是在海平麵以下。荷蘭首都阿姆斯特丹位於菏蘭的西部,既是荷蘭的首都,也是西歐的重要海港。它是一座排除了海水的“海底城市”,大部分地區低於海平麵4米以下,冬季大潮時,海麵與城內高地上的二層樓一樣高,這裏原是蘆葦叢生的湖沼,1296年開始圍地建城,圍一道堤得一塊地,經過荷蘭人民世世代代的艱苦奮鬥,終於將整個湖沼都作為城市。

現在,阿姆斯特丹是由100多個小島、100多條運河、1000多座橋梁組成。城裏房屋全部建在木樁上,以防沉陷,每根木樁都塗上瀝青,打入地下14米至16米深處,所以人們稱阿姆斯特丹是建在木樁上的首都。

“袖珍國”的填海造地

近年來,城市化使得世界用地麵積日益緊張,地價飛漲,迫使人們向海洋進軍與海爭地。

而那些僅有彈丸之地的“袖珍國”,更是移山填海,奮力向海擴張。馬爾代夫,屬於珊瑚礁島國,它得天獨厚,領土年年“自然而然”地擴大。不費吹灰之力。

馬爾代夫的“領土”,是海洋的珊瑚蟲為它奪來的。

新加坡,號稱“亞洲四小龍”之一,它於1965年獨立時,全國麵積僅有572平方公裏,1983年,領土就變成617.9平方公裏了,這“從無生有”的領土,是從海中冒出來的。

這擴大了的45.9平方公裏,是新加坡把周圍21個小島連結而成,占全國總麵積的8%。

新加坡的現代化樟宜國際機場,麵積多達16.6平方公裏,其中一半是填海所得。從機場到市區的6車道濱海大道(也稱馬林百列大街),兩旁的高層住宅樓及眾多小花園,都是填海所得。80年代末興建的全國最大的購物商業中心“濱海中心”廣場,占地9.2萬平方米,也是向海索取的。

摩納哥更是“袖珍國”中的“袖珍”,全國麵積僅有1.89平方公裏,人口1.5萬人。近20多年來,由於人口劇增,摩納哥雖填海造地9萬平方米建房以應急,但也實在擠得無法再擠了。所以,它又再造地22萬平方米,擴大國土達11.6%,才勉強把人口擠好。如今它又新建“豐維耶”新城,規劃有10層公寓、工廠、商場、公園和可容2萬人的體育場,領土將再擴展10%。

瑞典國土呈三色

當你乘飛機進入瑞典上空,就會清楚看到,瑞典的這片土地被綠、藍、紅三色所覆蓋。綠色是大片森林和草地。在瑞典,森林覆蓋麵積在50%以上。法律規定,凡砍伐林木的單位或個人必須在種植相同或更多數量的樹木並確保其成活後方能砍伐。這樣,多年來瑞典的森林工業以及紙張、紙漿等產品在國際市上長期享有盛譽;另一方麵,森林和草皮幾乎覆蓋了瑞典的每一寸土地。所以,當你走下飛機的第一印象就是空氣特別清新,草木青翠欲滴。

藍色是海洋和湖泊。瑞典東、南臨波羅的海。內陸有大小湖泊92000個。最大的納維思湖,麵積5580平方千米,為歐洲第三大湖,也是著名的旅遊勝地。許多湖泊與河流相連,組成了瑞典的水上運輸網。瑞典的環境保護被置於同生命保護同等重要的地位。茂密的森林,星羅棋布的湖泊覆蓋著廣闊的國土,難怪瑞典被稱之為世界森林與湖泊之國。

紅色的是屋頂。瑞典位於北歐,冬季多雪寒冷。所以人們總是喜歡紅色的屋頂,這樣有一種溫暖的感覺。當你看到萬綠叢中斑斑點點的紅色,那便是瑞典人建在郊外的別墅。城鎮建築物的屋頂也多半是紅色的,同時與大自然相映成趣,另有一番風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