台灣的母親節每年五月在我國台灣要舉辦母親節,屆時台灣各地商店要大量出售“母親卡”。
子女們紛紛持卡向母親祝賀節日愉快。節日這天,母親們停做家務,休息一天。
滿族的五月節五月節是滿族的傳統節日。時在農曆五月上旬。
土家族的女兒節土家族自稱“畢茲卡”或“必際卡”,共有280萬人。女兒節是鄂百恩施、鶴峰、宣恩相鄰地區土家族的傳統節日。節期各地不一。
端午節端午節又稱端陽節、重午節、端五節、女兒節,時在農曆五月初五。約始於春秋戰國之際,其始源,說法大致有四種:一說源於紀念屈原;一說是龍的節日;一說源於惡日;一說有文學參考的端午始源於夏至。民間流傳最廣、最有影響的是第一種。
苗族的龍船節龍船節是貴州黔東南和湘西一帶苗族的盛大節日。節時在農曆五月之間,曆時三天左右,節間不舉行龍船競賽,主要是坐龍船串寨子,走親訪友。
六月
祭關帝節祭關帝節是我國民間傳統節日,農曆五月十三日為關羽誕辰日,是日,鄉民燃放鞭炮,供食作祭,懷念英靈。
芒種節芒種,二十四節氣之一,陽曆六月五日前後太陽到達黃經75°時開始。芒種過後,花多凋謝,花神退位,故是日家家祭餞花神。
白族的栽秧節栽秧節是白族互助勞動的農忙節日,一般在芒種與夏至之間的農曆五月。節日時,幾十戶或整個村子自願結合起來,以換工方式進行集體栽秧,節日第一天為“開秧門”,通常舉行莊嚴而歡樂的儀式。
鄂溫克族的米闊勒節內蒙古呼倫貝爾盟和黑龍江的訥河縣等地鄂溫克族,每年農曆五月下旬要歡度一年一屆的米闊勒節。節日這天,遠近親友彙集在一起,給牲畜烙印。
達斡爾族的藥泉節每年農曆五月間,達斡爾族要過傳統的藥泉節。據說是為紀念達斡爾民族英雄阿美其格和嘎拉桑白音而形成。節日期間,遠遠近近的達斡爾人要全家趕著大棚車,拉著酒肉,來趕藥泉節,一住就是一個月。
夏至節夏至,二十四節氣之一。陽曆六月二十二前後太陽到達黃經90·時開始。夏至節是我國民間傳統節日。
蒙古族的敖包節每年在農曆六-七月間,蒙古族人民要過傳統的敖包節。“敖包”是蒙古語音譯,意為木、石、土堆。節日這天,男女老幼穿上民族服裝,舉行祭祀儀式。在木堆、石堆、土堆上插樹枝,然後在敖包旁點火,供肉,並在敖包上灑祭酒。奶酪、馬奶、四周焚香。祭敖包是祈求神靈保佑,人畜平安,年年豐產。節日裏通常還舉行摔跤、賽馬、射箭等傳統體育娛樂活動。
壯族的牛魂節廣西靖西、那坡、德保、天等、大新一帶的壯族五月初七、六月初七、七月初七要舉辦別具一格的牛魂節,節日這天,家家將牛欄打掃幹淨。姑娘們牽牛到河邊洗刷,而後讓牛開葷,以酬耕作之勞。這天對牛一律解韁卸軛,免除勞役。
尤忌打罵,以定牛魂。
七月
藏族的雪頓節藏族的雪頓節,又稱藏戲節。“雪頓”意為“吃酸奶子的節日”,時在七月初。節日曆時五天。屆時,各地藏劇團彙集拉薩,舉行會演。節日由來說法之一是為了紀念藏戲之神鐵橋活佛唐東結波大師。
花兒節花兒節亦稱二郎山花兒會,是甘肅岷縣漢回等民族傳統的洮岷花兒演唱會和交遊節日。一般在農曆五月十七日舉行。
侗族的六月節六月節流行於黔東南北部侗區的部分村寨,於每年小暑後的第一個卯日舉行。
蒙古族的那達慕節那達慕大會是蒙古族傳統節日。“那達慕”蒙古語意為“娛樂”或“遊戲”。在每年七、八月牲畜肥壯的季節舉辦。自治區、盟、旗通常每年分別舉行一次,在節日的大會上有賽馬、摔跤、射箭、棋藝及美妙多姿的歌舞。那達慕大會,是蒙古牧民歡樂的節日。
佘族的歌節歌節是福建安福白雲山地區佘族一年一度的盛大歌會。多在農曆六月初一舉行。對歌是節日的主要內容,均在青年男女之間進行。
彝族的火把節四川大涼山下的布拖縣,每年七月下旬為全縣的火把節。火把節要歡度三天。
荷花節農曆六月初四日為我國民間傳統荷花節。節日這天人們到池塘畔觀賞亭亭盛開的荷花。
回娘家節回娘家節是我國民間的傳統節日。時在農曆六月初六。是日,農村各家均請回已出嫁的老少姑娘,盛情招待。俗傳“六月六,請姑姑”。
納西族的女神節雲南永寧納西族摩梭人在每年七月下旬定為祭祀女神的節日。
彝族的剪羊毛節四川涼山一帶彝族人民,每年在農曆六月上旬舉辦獨特的剪羊毛節,節期為十天左右。
京族的哈節哈節,又稱歌節。哈,京語意為唱歌。各地過節時間不一。氵萬尾,巫頭二島在農曆六月初十。節日裏,人們舉行豐富多采的慶祝活動,主要是唱哈,還有祈神祭祖以及鬥牛等,連續三天三夜。
八月
藏族的達瑪節達瑪節是藏族的傳統節日,時在農曆六月中旬。節日期間,人們穿上盛裝,歌舞娛樂,並舉行賽馬、賽犛牛、騎射等體育活動。
苗族的趕秋節趕秋節,又稱秋社節、交秋節,是湘西花垣、鳳凰、瀘溪等地苗族的傳統節日。時在立冬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