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月哥倫比亞的黑白狂歡節
哥倫比亞南部的聖胡安·德巴托市的市民有著活潑的天性,他們對一年一度的狂歡節充滿了熱情和渴望。政府規定該節日在元月五至七日,他們卻從十二月三十一日就揭開節日序幕,且一直到元月八日晨方結束。
他們的狂歡節所以冠以“黑白”,是因為他們的慶祝活動中最有趣的一項就是用黑白二色給人畫臉。元月五日這一天,姑娘、小夥子及太太們手提裝有黑色顏料的小盆站在路旁。他們隨意叫住街上的行人,並把他們的臉抹黑。這一天,幾乎所有的人都被人為地變成黑人。街上除了出售酒和飲料的商店,其他商業活動都停止了。狂歡的人們盡情地跳舞、唱歌,開懷暢飲。到元月七日,又幾乎所有的人都變成白臉。如果有人回家把粉洗掉再出來,他很快又會受到狂歡節“爽身粉”的洗禮。不僅給人化裝,德巴斯托市民還擅長打扮彩車和通過佩戴麵具表達自己的情感。如他們通過漂亮的化妝人群,臉上戴著各種新奇的麵具,手裏揮動著鈔票,這便是在巧妙地批評物價上漲。作為解除社會精神壓力的一種形式,這個節日深受百姓喜愛。
黑白狂歡節沿襲了許多年,至今不衰。不過活動內容時有變化。如1986年的活動就與以往有些不同:婦女們給旅遊者畫臉用的顏色已不限於黑白二種,她們不時加上自己配製的其它顏色。
德國的貝魯希特節每年一月六日,是日耳曼民族的重大節日,他們稱之為貝魯希特節。聯邦德國和民主德國90%以上是德意誌人,德意誌民族原是日耳曼民族的一些部落,其語言屬日耳曼語係。節日這天,希望豐收的獵人,背著比自身高出兩米的木板行走,木板上裝飾著很多鳥獸的標本;希望發財的商人,在木板上裝飾首飾、鏡子、懷表等貴重物品;希望得到佳偶的年輕人,戴上一頂高有兩米的紅色圓錐形帽子,在帽子上裝飾著各式各樣的圖案。
背著或戴著各式裝飾的遊行隊伍,到十字路口時,就開始跳舞,歡慶他們傳統的民族節日。
越南的開穀倉儀式每年十二月底到一月初,越南拉誌族人都要從穀倉中取出糯稻,舂米蒸飯,以備祭祖。他們曆來視狗貓為帶來豐收的靈物,故必須先將上層的糯米飯喂過狗貓,然後祭祖,祈求保佑穀倉中的“穀魂”。儀式結束後,才能動用倉中的穀子。
瑞士的鍾鳴節在年初,許多地方舉行狂歡節。一月中旬,瑞士第一大城,全國工商業中心蘇黎世卻舉行獨樹一幟的鍾鳴節。蘇黎世在克裏特語裏是“水鄉”之意,位於阿爾卑斯山北部,蘇黎世湖西北端,是利馬特河通蘇黎世湖的河口,市區鋪展在河流兩岸和湖泊之濱。
在曆史上,蘇黎世是宗教改革家茲溫利活動的中心。市內有中世紀的教堂尖塔、古堡,利馬特河兩岸有雙塔式羅馬大教堂、修女院等。鍾鳴節時,教堂裏鍾樓上鍾聲長鳴,悠揚鍾聲響徹在蘇黎世湖畔,穿上鮮豔民族服裝的市民擁向街頭、廣場、湖邊載歌載舞、歡呼雀躍。人們在宏亮鍾聲中燒掉紙紮的“冬鬼”,以示送冬迎春,除舊布新,預祝新年豐收之意。
捷克斯洛伐克的狂歡節捷克斯洛伐克的主要民族有捷克族和斯洛伐克族。每年冬季,在斯洛伐克農村要舉辦古老的狂歡節。
狂歡節的第一個節目,是人們戴著動物麵具,唱支歡樂的歌。在歡樂的歌聲中,人們把“酒神”當作取樂的對象。“酒神”由小夥子扮演,身上翻穿著一件皮衣,內塞稻草,麵頰上用煤煙塗得墨黑,騎在一隻木製山羊上,讓人們抬著遊行。
在狂歡節中小夥子最活躍,他們抬著破布製作的人像到處奔走,挨家逐戶訪問,主人們送給他們吃的東西。還有一些穿著鮮豔民族服裝的青年,一邊鞭撻皮靴,一邊跳舞,舞畢,人們饗以火腿、煎餅等。這些都是流傳久長的古老風俗。
希臘的切糕節在希臘,每年一月間要過傳統的切糕節。
切糕是希臘家喻戶曉、盡人皆知的傳統習俗。人們把它當作預卜自己命運凶吉的娛樂。
在節日裏,廠礦企業、機關團體和各個家庭均要舉辦切糕儀式。事先把一枚硬幣藏在大蛋糕內。儀式在輕快的樂曲中開始,穿著古希臘民族服裝的少女,手托一盤大蛋糕,笑盈盈地走到眾人麵前,把盤子放在桌上。然後,有一位老人把蛋糕切開,每人一塊。如果誰在蛋糕裏吃到這枚硬幣,就被認為是“蒂赫洛斯”(希文音譯,意為“幸運兒”)。在場的人都會同這位幸運兒握手,表示祝賀。
此外,在各種節日或社會團體舉辦慶祝活動時,也常常安排切糕儀式,以增強氣氛和樂趣。
玻利維亞的阿拉西塔斯節一月二十四日是玻利維亞人民一年一度的阿拉西塔斯節。這個節日原是玻利維亞阿伊瑪拉印第安人的傳統節日,時間是每年的一月二十四日至三十日。節日期間,人們來到拉巴斯城索爾薩諾大街集市上選購禮物,獻給心目中的“幸福之神”埃凱科,期望神的“保佑”,來年能交好運。在阿伊瑪語中,“阿拉西塔斯”的意思是“請買我的東西”。顧名思義,這個節日是個熱鬧非凡的集市,但又與一般集市不同。這個集市出售的大都是敬獻給埃凱科神的“微型商品”。埃凱科神像又矮又胖,笑容可掬,它身穿阿伊瑪拉人的服裝,周身上下掛滿了比火柴盒還小的布口袋,口袋裏盛著大米、小米、玉米、土豆等農產品。有的神像掛滿了一捆捆“小鈔票”。這些都是人們獻給它的禮物。據說,誰敬獻禮物多,誰就會得到的幸福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