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16章 外國節日(6)(1 / 3)

節日的最後一天晚上,人們就將火把投向村中最破舊的草房,頓時烈火熊熊,歡呼聲和燃燒聲響成一片。待火堆快熄滅時,由村裏的長老衝進火堆,並來回跳躍以踩滅火神。這時狂歡節進入高潮,全村一片歡騰。

西德的狂歡節在眾多國度的狂歡節中,西德的狂歡節是持續時間較長的一個。它從每年十一月十一日十一點鍾起,一直到第二年複活節前四十天為止,曆時兩三個月。但它的高潮是在最後一周。

狂歡節是德意誌民族古已有之的傳統節日。狂歡節開始後,許多城市村鎮都要建立各種組織來籌備高潮期的活動,為此要推舉主持活動的“王子”和“公主”。因為“王子”和“公主”很出風頭,當地社交界中的一些頭麵人物都競相爭奪。一般說,誰出錢多就由誰當“王子”。

在作為節日高潮的最後一周裏,有兩個波峰:“女人節”和“瘋狂的星期一”。狂歡節結束的前一天一定是個星期一,這一天是整個狂歡節的頂點,故稱為“瘋狂的星期一”。“女人節”在此之前的最後一個星期四,是節日進入高潮的標誌。

“女人節”那天,萊茵地區博依爾等一些地方的婦女結隊衝進市政大廳,闖入市長辦公室,坐上市長辦公椅,表示接管市政權力。這是西德人每年狂歡節都要表演的婦女奪權的喜劇。

這種演出有聲有色,大快人心。可是,這一天也有使男人擔心害怕的事情:許多婦女拿著剪刀在街上專門剪男人的領帶,特別是漂亮的領帶,拿回去釘在牆上欣賞。

“瘋狂的星期一”主要有兩項活動,一是化裝大遊行,一是大型狂歡集會和舞會。化裝大遊行時穿的多半是古色古香的服裝,特別是拿破侖時代法國的軍服。隊伍裏有一種撒糖果、食品和小玩具的彩車,“王子”、“公主”們坐在彩車上經過鬧市區時,一麵向馬路兩旁的觀眾致意,一麵大把大把地拋撒車上的物品。有的城市每次所撒糖果有好幾十噸。這撒糖果往往是國家經濟狀況的一個標誌:經濟繁榮時,撒的又多又好,欠佳時撒的又少又差。大型狂歡集會和舞會往往一直搞到午夜。最受人歡迎的一種節目很象我國的相聲,針對當前國際國內政治問題的題材往往最受歡迎。

巴西的狂歡節巴西有“狂歡節之鄉”的美稱,每年二月中旬或下旬的狂歡節是他們國家最隆重的節日。

為了過好節,許多市政府和旅行社撥出巨款,資助桑巴舞學校設計裝飾有象征意義的大型彩車。學校的學員也傾囊相助,購置華麗的服飾。為了吸引更多的外國旅遊者,各城市的主要街道都裝飾一新,馬路兩旁還搭起高大的牌樓和看台,使人能一覽巴西狂歡節的盛況。

節日期間,全國放假五天,舉行大規模的慶祝活動。慶祝活動中最引人注目的項目是各市桑巴舞學校的遊行演出。巴西盛行桑巴舞,僅聖保羅市就有四十八所桑巴舞學校,四萬名學員。“狂歡節之都”裏約熱內盧也有十二所。各學校的數千名學員,穿上各式服裝,或戴上麵具,或畫上花臉,有的男扮女裝,有的女扮男裝,也有的手持陽傘、鑼鼓樂器或高舉各種模型。他們簇擁在彩車前後,在樂隊的伴奏下,表演豐富多采的舞蹈節目,有的取材於神話故事、民間傳說,也有的取材於曆史事實和現實生活。其中巴西黑人們扮演的風神、雨神、雷神、海神和愛神等,尤為觀眾所激賞。彩車上有人們推舉出來的“國王”和“王後”,他們做一些妙趣橫生的表演。人群中歡呼聲此起彼伏,許多人還不時向演員們投去彩色紙帶和花絮,既是助興,也是預祝被投中者幸福。更有不少舞迷隨著樂曲節拍,扭成一團。整個場麵氣氛之熱烈,情緒之高昂,實是其他狂歡節不可多見的。

狂歡節的另一種重要形式是室內化裝舞會。它有各種不同等級。一般中產階級及小康人士多到舞廳、普通俱樂部和室內運動場,上層階級、富翁、貴客、貴婦、明星等則在華美的飯店、旅社、歌劇院、高等俱樂部等場所。這些地方除了通宵達旦地舉行化裝舞會外,常常還有爭奇鬥豔的服裝比賽。

每次狂歡節都要由旅遊部門、各個俱樂部和桑巴舞學校等單位選出代表,組成評獎委員會,對各類節目和演員進行評比,給優勝者頒發集體獎和個人獎。獲獎的隊伍還要在規定的日子裏再度演出。

在巴伊亞州的薩爾瓦多市,人們歡跳阿弗謝舞--一種非洲黑人的土風舞。

巴西狂歡節被稱為“地球上最偉大的表演”。

尼日利亞的捕魚節尼日利亞西北部阿根古村附近索科托河的河灣上,每年二月都要舉行一次捕魚節。

屆時,參加比賽的漁民集中在河灣上,隻等埃米爾(酋長)手帕一揮,人們就從離河約四百米的集合點衝向河邊,他們手裏僅拿著漁網與一些當浮子的葫蘆。比賽的目標是捕捉一種在豪薩語中被稱為“水象”的河鱸。捕獲最大的幾條河鱸的人可獲得獎賞。

捕魚節有利於河鱸繁殖生長活動。因為在節前一段時期是禁止捕魚的。到二月份,人們認為河鱸的繁殖期已經完成,這時舉行捕魚節就意味著捕魚季節的開始。捕魚節前後,人們在那裏舉行為期一周的音樂演唱活動,吹吹打打,歡慶節日,祝願漁業豐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