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20章 外國節日(10)(3 / 3)

最後是決賽,也是摔跤手們爭奪最高獎品的時刻。獎品是價值八萬美元的金腰帶,而隻有蟬聯三屆冠軍才能得到。六百多年來,阿依丹是唯一榮獲金腰帶的摔跤手。

羅馬尼亞的十二日節十二日節是羅馬尼亞全國性盛大節日之一。節日從十二月二十四日晚開始,到次年一月六日基督的主顯節為止共十二天。

節日第一天晚上,由兒童組成詩歌班,手搖銅鈴,逐家逐戶唱祝福歌,各家主人高興地向孩子們賜贈禮物。

二十五日上午,青少年化裝後在街頭和廣場上表演聖經中神話故事戲劇。中午合家聚餐。

三十一日是人們占卜和辦婚事的黃道吉日。除夕之夜,象征豐收的聖犁由一頭神牛拉著前來向人們表示祝賀新年。

神牛脖子上的銅鈴聲、鞭子聲,還有牛叫聲,象征新的一年將充滿希望。

此外,節日裏人們走親訪友,舉辦文娛聯歡會,化裝遊行等活動。

巴基斯坦的喬莫斯節這是巴基斯坦西北邊境的少數民族喀拉什人一年中最重要的節日,每年冬至前後舉行。

喬莫斯節為紀念半人半神的英雄--巴洛曼因而設立。節日之前,各家各戶趕製節日食品,沐浴淨身,先進行家祭,然後聚集在一起,舉行慶祝巴洛曼因降臨的儀式。人們高唱頌歌,翩翩起舞。節日的高潮是氣勢浩大的火炬遊行。人們手持火炬,列隊沿著婉蜒崎嶇的山道行進。遍地烈焰,滿山火光,場景甚為壯觀。

克木人的馬格勒兒節克木人每年在十二月底要過傳統的馬格勒兒節。馬格勒兒為克木語,譯作“吃紅薯”,意為大家歡慶豐收。

節日裏,祭祀氏族祖先,由供奉氏族祖先的一個世襲長子為主祭人。主祭戶發出“請帖”,凡本氏族的人和眾親戚接到“請帖”的都要趕來參加,全村人亦被邀請參加。

祭祖這天,男女老少肅立在氏族祖宗神位前,一一跪拜。

祭畢,主人以水酒、肉食、紅薯和芋頭招待客人。隨後,盡情唱歌跳舞。待客散後,主祭人用豬下頜骨一副、筷子一雙、竹勺一把放在竹籮裏,掛在氏族神所在的火塘上供奉。

捷克的冬季狂歡節美麗的斯洛伐克農村,冬至異教風俗至今猶存。他們把冬季的狂歡節作為娛樂的季節,早春的先聲,慶祝活動豐富多彩。

各種各樣的麵具表演,是他們慶祝活動的一大特色。在斯洛伐克,節日開始的第一個節目就是人們戴著動物麵具,唱一支歡樂的歌。在西利那地區的奧姆采那,人們戴的麵具是用草帶編成的,它象征著豐收。而同一地區的契契曼尼和羅蒂斯,則仍采用古老的象征自然災害的野牛麵具。因為遠古年代野牛曾到處破壞莊稼。為祈求豐收,羅蒂斯的農民便在節日獻厚禮給“野牛”,讓它躺在地上盡情享受。還有一種風俗是,全體農民一麵歌唱,一麵將“野牛”殺死,算是擊破它的魔術。

他們狂歡節中其他許多活動也很別致。在特爾那娃附近的柴木涅希,人們把“酒神”當作取樂的對象。“酒神”穿著一件皮衣,裏麵塞著稻草,臉上用煤煙塗得漆黑,然後站在一隻架子上讓人抬著到處走,看上去就象一個蓋了層山羊皮的木頭人。在基蘇卡,小夥子們抬了一尊用破布做的人像--“嬰孩”到處奔走,挨家挨戶訪問,每到一處,主人都送他們吃的東西。這也是從異教時代流傳至今的古老風俗。在諾曼斯附近,成群化了裝的小夥子走東家串西家,表演狂歡節的戲劇。在斯洛伐克的西部和柴霍利地區,青年們穿著鮮豔的民族服裝,一邊鞭撻皮靴一邊跳舞。舞畢,人們餉以火腿、香腸、肉或油煎餅,他們用木錐或金屬錐串起來就吃。在布列維特采附近的布羅齊那,小夥子拿著木柴到漂亮姑娘的家裏去,生起火來焙製一種特別的麵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