群眾是勝利之源!貞觀時期,唐太宗的治國理念就是“水可載舟,亦可覆舟”;“得民心者得天下”更是一條千年不變的古訓。中國共產黨在革命的道路上,一直銘記著這不朽的萬世真理,緊緊地與群眾血肉相依。
1935年10月8日,中央紅軍路經寧夏固原地區的一個小村莊時,由於缺水無法做飯,警衛員隻好烤了一些帶泥的土豆,讓毛主席吃。毛主席毫不在意,還寬慰大家說:“我們今天在這裏吃帶泥的土豆,就是為了明天讓老百姓不吃帶泥的土豆。”
在率領紅軍翻越六盤山前,毛澤東曾在興隆鎮單家集問當地回族老百姓:“生活苦不苦?”老百姓回答:“苦。”毛主席說:“將來紅軍一定會打回來,解放大家,讓你們不再吃苦。”為了紅軍的承諾,寧夏軍區給水團於20世紀90年代對貧困山區群眾實施了“百井扶貧工程”,其中有一眼深水井就打在當年毛主席住過的單家集。
到達陝北後,為了粉碎國民黨的經濟封鎖,減輕人民的負擔,中國共產黨領導的革命隊伍開展了轟轟烈烈的大生產運動。在南泥灣開荒中,無數的戰士為建設解放區而犧牲。如今的南泥灣,有一座為三五九旅烈士而建的紀念碑,碑身正麵鐫刻著毛主席的親筆題詞:“熱愛人民,真誠地為人民服務,鞠躬盡瘁,死而後已。”
正是因為有了群眾的大力支持作為堅強的後盾,紅軍才在前進的道路上取得了一個又一個的勝利。中國共產黨領導的軍隊與國民黨的軍隊在對待人民群眾的問題上涇渭分明的宗旨,注定了這場較量的結局。盡管雙方的力量懸殊,盡管紅軍幾度被逼入絕境,最終,裝備落後的紅軍卻戰勝了武裝齊備的國民黨軍隊!
紅軍之所以能夠勝利,正如毛澤東所指出的,是因為紅軍代表了人民的利益。紅軍每到一個地方,都讓老百姓覺得他們和其他任何軍隊不一樣。因為紅軍所做的一切,目的都是為了讓人民得到解放,這一宗旨得到了人民群眾的一致支持。得道多助,失道寡助,沒有了人民群眾的擁戴和支持,中國共產黨就不可能取得中國革命的勝利。
“憂民之憂者,民亦憂其憂。”群眾永遠是勝利之源,誰脫離了群眾,必然被群眾所拋棄。國民黨軍隊的結局就是最好的例證。
“國之興也,視民如傷,是其福也。”《左傳》裏這句話的意思是,一個國家要興旺,就要像看待受傷的人一樣看待老百姓,十分愛護他們,這才是“福”。
馬克思主義告訴我們,生產力是人類社會發展的根本動力,生產力與生產關係的矛盾推動著曆史發展;無論是社會生產力,還是代表曆史發展要求的生產關係的革命,其主體都是人民群眾。正是作為生產力中最活躍、最具革命因素的人民群眾,創造了社會的物質財富和精神財富;正是代表生產力發展要求的人民群眾的社會革命推動了生產關係的變革,為人類社會發展開辟了前進的道路。從社會曆史進程來看,人民群眾是改造自然和改造社會的創造者,是人類社會發展的根本力量。
鄧小平曾告誡共產黨人不要犯脫離群眾的錯誤,對於執政者來說,脫離群眾是最大的危險——“如果哪個黨組織嚴重脫離群眾而不能堅決改正,那就喪失了力量源泉,就會被人民拋棄,就一定要失敗!”
小事關係大事——柴米油鹽與社會和諧
民生問題大於天,群眾利益無小事。隨著中國經濟的迅速發展,自中國共產黨十六大以來,“民生”思想受到了全社會前所未有的重視。2008年元旦前夕,溫家寶總理在看望居民劉旭秋一家時認真地說:“老百姓的事就是國家大事,教育、住房、保障、醫療這些事關民生的事就是國家大事!”
對老百姓來說,沒有什麼比過日子更重要。百姓的“柴米油鹽”,從表麵上說,的確是再小不過的家庭瑣事。但是,小事情透視大道理、小問題影響大發展,“柴米油鹽醬醋茶”件件關係著百姓的切身利益。唯有把群眾生活、生產中的小事解決好,群眾才會露出會心的笑容,政權才可得到鞏固,社會才能達到長治久安。
雲南省委副書記李紀恒曾在“普洱市地震災區恢複重建工作彙報會”上說,村民的笑容掛在臉上,心裏一定是滿意的。村裏的狗瞧見掛鉤幹部來了直搖尾巴,說明掛鉤幹部身影常在,在崗盡責。千萬別把群眾的“柴米油鹽醬醋茶”當小事,黨政領導幹部在為群眾服務方麵,得承擔無限責任。
1991年的秋天,41歲的郭秀明毛遂自薦當上了他們村的黨支書。這是陝西省渭北山區一個名叫惠家溝的小山村。在這個曾經窮得叮當響的山溝溝裏,這名當了十幾年赤腳醫生的瘦瘦弱弱的中年男人立誌要改變村裏的狀況,要讓大家富起來,有錢吃,有錢穿,還要有錢看病。
上任第一天,郭秀明翻出了這些年當醫生時鄉親們看病打下的欠條,坐到天明。他對著也沒睡著的妻子輕輕地歎道:“我們村太窮了,鄉親們來看病,有時連幾毛錢的感冒藥片都有人賒賬,有的沒錢買藥就硬扛著,我這心裏難受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