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2章 為什麼說群眾利益無小事 (1)(1 / 2)

為人民服務——一個常新的命題

1944年9月8日,毛澤東在戰士張思德的追悼會上發表了《為人民服務》的著名講話,他說,張思德是“為人民利益而死的,他的死是比泰山還重的”。張思德是全心全意為人民服務的典範。

張思德出生在四川省儀隴縣六合場的韓家灣一戶貧苦的佃農家裏,不滿周歲時母親去世了,由叔母撫養長大。他12歲時就給地主放牛、割草。1933年9月,紅軍來到了他的家鄉,成立了革命政權。他積極參加少先隊,被選為隊長,協助紅軍和民兵站崗放哨,巡查敵人。

22歲時,張思德正式加入了中國共產黨。在一次反六路圍攻的戰鬥中,他右腿先後兩次負傷,但他強忍劇痛,衝入敵陣,繳獲了敵人兩挺機槍。1935年6月,紅四方麵軍與長征北上的中央紅軍在四川懋功會合後,揮師北上。在長征途中,他曾兩度經過人跡罕至的雪山、草地,曆盡千辛萬苦。跟隨紅軍到達陝北後,張思德被調到中央軍委警衛營通訊班當班長,在數年的通訊工作中,他兢兢業業,總是準確無誤地認真完成工作。

1940年,國民黨頑固派對邊區軍民施行軍事“圍剿”和經濟封鎖。為解決部隊冬季取暖問題,張思德帶領一班人到延安以南的土黃溝的深山老林中燒木炭。苦戰了3個月,伐樹、打窯、燒火、出窯、捆紮、運輸,張思德和戰友們把8萬斤燒炭運到了延安,為部隊作出了貢獻!

在1941年抗日戰爭最艱難的時期,在敵人封鎖帶來的嚴重的經濟困難下,張思德加入了南泥灣開荒的隊伍。他帶領全班戰士,積極努力地完成上級交給的生產任務。他還照常擔負通訊工作,白天幹了一天的活,夜裏又長距離步行送信,完成通訊任務。

經曆了南泥灣開荒後,張思德調回延安。不久部隊整編,他這個班長被調往另一個班去當一名普通戰士。但他對此沒有什麼怨言,服從組織安排,不計較個人的名義得失。因為出色的表現,張思德後來被安排當毛澤東的警衛戰士。1944年,在一次燒炭工作中,炭窯突然崩塌,張思德因公殉職。

在紅軍隊伍中,張思德隻不過是一名普通的共產黨員和士兵,然而,中共中央卻為他舉行了隆重的追悼會,毛澤東同誌在追悼會上發表了這篇著名的《為人民服務》的演講。因為在張思德的身上,集中體現了中國共產黨“全心全意為人民服務”的宗旨,而堅持這個宗旨,正是中國共產黨和她領導的軍隊戰勝一切敵人、戰勝一切困難的力量所在!

1945年4月,毛澤東在《論聯合政府》的政治報告中說:“我們共產黨人區別於其他任何政黨的一個顯著的標誌,就是和最廣大的人民群眾取得最密切的聯係。全心全意地為人民服務,一刻也不脫離群眾;一切從人民的利益出發,而不是從個人或小集團的利益出發;向人民負責和向黨的領導機關負責的一致性,這些就是我們的出發點。共產黨人必須隨時準備堅持真理,因為任何真理都是符合人民利益的;共產黨人必須隨時準備修正錯誤,因為任何錯誤都是不符合人民利益的。”

“為人民服務”從此正式成為所有人都耳熟能詳的口號,並且作為共產黨人的信念被一代又一代的領導人演繹下去。

伴隨著新中國的曆史發展進程,改革開放時期,鄧小平進一步發展了“為人民服務”的思想,他更明確地指出,人民滿意不滿意、人民高興不高興、人民讚成不讚成,應當成為檢驗我們一切工作的標準。

在中國共產黨領導下的中國社會主義革命和社會主義建設時期,“為人民服務”或“全心全意為人民服務”已經成為中國社會共同的價值觀和意識形態。在共產黨的十七大上,新一屆領導人胡錦濤總書記再一次重申了為人民服務的準則,他提出:“群眾利益無小事,凡是涉及群眾的切身利益和實際困難的事情,再小也要竭盡全力去辦。”短短的一句話,卻蘊藏著深刻的內涵,不僅體現著中國共產黨人全心全意為人民服務的根本宗旨和對人民的深厚感情,更蘊藏著對社會中各行各業的勞動者們殷切的希望,那就是以群眾的利益為重——執政者當以百姓利益為重,企業者當以員工及客戶為重,醫生當以病人為重……

由此可見,“為人民服務”是社會主義道德建設的核心,它是社會主義經濟基礎的客觀需要,是建立和發展社會主義市場經濟的要求,是履行各行業職責的精神動力和衡量職業行為是非善惡的最高標準。

群眾是勝利之源——誰脫離了群眾,誰就要被群眾拋棄

毛澤東曾說:“群眾是真正的銅牆鐵壁,什麼力量也打不破的,完全打不破的。”

斯大林格勒——現在的伏爾加格勒,曾是一座英雄的城市。1942~1943年,蘇聯紅軍在這裏與占據巨大優勢的德國法西斯軍隊展開了一場長達200天的大血戰。最終,蘇聯紅軍艱難地取得了勝利,徹底扭轉了衛國戰爭初期的不利局麵!這一切,依靠的都是軍民同心的力量。在這一場艱難的戰爭中,蘇聯紅軍始終與群眾在一起,同生死,共患難,得到了群眾極大的支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