那些在事業上頗有成就的人都是對自己要求非常嚴格,而不需要別人來強迫或督促。要想達到事業的頂峰,就不能僅僅在別人注意你的時候才裝模作樣地好好表現一番。任何成功都是個厚積薄發的過程,也許有些人是一夜成名,但是,他們的成功實際上是通過長期默默奮鬥才得到的。要想達到事業的頂峰,你就要具備積極主動、永爭第一的品質,不管你做的是多麼普通、枯燥的工作。做好自我管理、自我激勵,這樣,你才有機會成為一個成功人士。
“三大紀律,八項注意”——有紀律才能有發展
組織的穩定需要靠製度和紀律來維係,沒有紀律的約束,社會將會處於一種無序的發展中。曾任英特爾企業的華裔副總裁虞有澄認為:“在戰爭中,嚴謹的紀律是製勝的關鍵。在商場上,紀律同樣重要。” 當一個組織和他的成員都有了強烈的紀律意識,在不允許妥協的地方絕不妥協,在必須遵守規章製度的地方堅決遵守時,組織才會朝健康的方向發展,員工的個人素質也會得到相應的提升。
沒有共同目標,沒有共同遵守的行為規範,沒有嚴格紀律的組織必定是一個渙散的組織。從某種意義上說,紀律比任何東西都重要,沒有了紀律,便沒有了一切。具體到某一個團隊,為了更好地發展,為了大家共同的利益不受侵犯,都會製定一些條例、規章,以約束成員的行為。
1947年10月10日,毛澤東起草了《中國人民解放軍總部關於重行頒布三大紀律八項注意的訓令》。從此,內容統一的“三大紀律八項注意”就以命令的形式固定下來,成為全軍的統一紀律。
三大紀律:一切行動聽指揮;不拿群眾一針一線;一切繳獲要貴公。
八項注意:說話和氣;買賣公平;借東西要還;損壞東西要賠;不打人罵人;不損壞莊稼;不調戲婦女;不虐待俘虜。
“三大紀律八項注意”是由“三大紀律六項注意”演變而來的,它是毛澤東在20世紀20年代為人民軍隊製定的革命紀律和行動準則。
湘贛邊界秋收起義部隊在三灣時,正當紅薯收獲季節。在初次助民勞動中,有的官兵吃老鄉的紅薯。對此,毛澤東給部隊規定了不拿老百姓一塊紅薯的紀律。不久,部隊到茶陵籌款,在打土豪時又有個別官兵將沒收的財物據為己有。於是,毛澤東又提出打土豪歸公的紀律。1928年1月,部隊到遂川發動群眾和籌款。當時,部隊以連、排為單位分兵發動群眾,與群眾廣泛接觸,也出現了一些損害群眾利益的不良現象。毛澤東了解情況後,又給部隊規定了上門板、捆禾草等六大注意事項。
工農革命軍的“三大紀律六項注意”贏得了群眾的真心信賴。當時流行著這樣一首歌謠:“紅軍紀律真嚴明,行動聽命令;愛護老百姓,到處受歡迎;遇事問群眾,買賣講公平;群眾的利益,不損半毫分。”
可以說,這幾條規定都很具體、很生活化,但正是這些有針對性的強製規定加強了部隊的紀律性。紀律隻是一種手段,而不是目的。紀律的目的在於告訴我們什麼該做、什麼不該做,它蘊涵的實際上是對是非曲直的判斷和對利益立場的選擇。遵守紀律,是忠誠和服從意識的表現,同樣也是職場智慧的表現。
邱少雲在抗美援朝的上甘嶺戰役中為了完成潛伏任務,嚴守紀律,以驚人的意誌力忍受烈火燒身而紋絲不動,從而為任務的勝利完成立下了汗馬功勞。他所在的連隊以之為學習榜樣,特別強調紀律。有一次,連隊對複轉官兵進行了一個專項調查,得出的結論是:守紀律的士兵到哪兒都吃香。
幾十年來,邱少雲生前所在連有數以千計的官兵複轉到地方工作。他們中的許多人做出了不平凡的成績,其中三百多人被評為各級勞模,二百多人當上了公司經理、廠長,兩百多人成為科以上幹部,還有的出版了個人專著。他們都談到了一個感受:部隊嚴明的紀律奠定了他們立身成才的基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