知人者智,自知者明——成功者善於自我管理
老子說:“知人者智,自知者明;勝人者有力,自勝者強。”知人者智,是說能洞察他人品行與才能者,可謂智慧。自知者明,謂能覺悟到自己的優點和缺點、能知道自己的長處和短處者可謂高明。能戰勝別人可謂有力,能戰勝自我可謂剛強。對於現代職場人士來說,強調的就是自我管理的能力。
一個人在工作上的成長過程中,能不能進行自我管理是十分重要的。帕瑞克博士曾經說過:“除非你能管理‘自我’,否則你不能管理任何人或任何東西。”
一位不能進行自我管理的人,不會取得成功。美國作家傑克·布朗認為,缺少了自我管理的才華,就好像穿上溜冰鞋的八爪魚,動作不斷,可是搞不清楚到底是往前、往後或是原地打轉。一個出色的職場人士一定是一個自我管理的高手。
李嘉誠說,要成為好的管理者,首要任務是自我管理。
“14歲,當我還是個窮小子的時候,我對自己的管理方法很簡單:我必須賺取足夠一家人存活的費用。我知道沒有知識就改變不了命運,沒有本錢更不能好高騖遠。我經常會記起祖母的感歎:‘阿誠,我們什麼時候能像潮州城中某某人那麼富有?’”
從平凡崗位上的普通工作者的角度來說,工作中我們要多一點自覺性,積極進取,自動自發,這樣才能在職場中有所成就。
全國鋼鐵工業勞模張全安是新冶鋼一煉鋼廠LF爐作業長,參加工作24年來,張全安一直用高標準來要求自己,為煉鋼生產管理、技術創新、工藝改造、指標提升作出了不少貢獻。
1985年6月,張全安高中畢業,被分配到原下鋼煉鋼廠當一名爐前工,那一年,他17歲。 “剛一進廠房,一股熱浪夾雜著粉塵撲麵而來,像一支鋼針刺得眼睛和皮膚生疼,稍不小心,飛濺的鋼花落在身上,就是一個燎泡。”對進廠時艱苦工作環境的“第一印象”,張全安至今記憶猶新。通過不懈的努力,他入廠5年就成為老三段電爐班長,入廠16年被提拔為精煉爐作業長。1995年,全國冶金係統舉辦煉鋼職業技能比賽,張全安一舉奪得二等獎。鑒於這樣突出的表現,他被破格晉升為冶金工程師。
中信泰富入主冶鋼組建新冶鋼後,公司先後對煉鋼廠進行了係列技改。多品種、滿負荷、快節奏的生產是一煉鋼廠近年來形成的一大特色,精煉班長由原來的3人增加到13人,水平參差不齊。為了帶出隊伍,培養隊伍,每拿到新品種的操作工藝指導書,張全安就會請技術人員給大家講規程要點,請冶煉專家分析研究對策,與大家一同討論,組織員工培訓。他毫無保留地將自己的心得體會傳授給員工,現在,經過他一手“傳、幫、帶”的員工個個都能獨當一麵,有的走上助理、調度主任等崗位。在張全安和同事們的努力下,一係列新品種成功試製並投入大批量生產,生產走上了正軌,紀錄不斷刷新,真正實現了“優”轉“特”的曆史性跨越,為公司創造了效益,實現了幾代煉鋼人的夢想。
在張全安的工作表中,無論兩條生產線是正常檢修還是計劃換包,他寸步不離守在現場,從行車到爐台,協調工作進度,哪個環節慢了,跑腿、找人、搭上一把手,隻為提前一分鍾生產。員工年休,他說再困難也要安排,沒人頂班他親自上,自己卻主動放棄了年休。這些,如果沒有對自己的嚴格要求是絕對做不到的。
由於出色的貢獻,張全安曾獲黃石市勞動模範、全國鋼鐵工業勞動模範、公司十佳標兵、先進個人等稱號,但他常說:“我隻是做到了一個最基層管理者、一個普通員工應該做到的,甚至有些方麵的欠缺還需要繼續完善,如果身體條件允許,我願意再幹20年。”
對於一些人來說,在工作中時時刻刻嚴格要求自己確實是很難做到的,但如果不能在工作中做到勤勤懇懇、任勞任怨,不做到高度的敬業和負責,那是很難取得卓越的成就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