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人際交往中,一些人常為一些雞毛蒜皮的小事爭得麵紅耳赤,誰都不肯甘拜下風,以至大打出手,事後靜下心來想想,當時若能忍讓三分,自會風平浪靜,小事化無,言歸於好。事實上,越有理的人,如果表現得越謙讓,越能顯出他胸襟膽蕩,富有修養,反而更能得到他人欽佩。
記得一位哲人說過:“航行中有一條規律可循,操縱靈敏的船應該給不太靈敏的船讓道!”其實,在人際關係中也應遵循這條規律。畢竟,生活中,每一個對事物的意義理解不一,個性,愛好、脾氣,要求的不同,產生一些矛盾和衝突是在所難免的。
有一次,在公共汽車上一個男青年往地上吐了一口痰,售票員看到後對他說:“同誌,為了保持車內的清潔衛生,請不要隨地吐痰。”沒想到,那位男青年聽後不僅沒有道歉,反而破口大罵,說出一些不堪入耳的髒話,然後又狠狠地向地上連吐幾口痰。那位售票員是個年輕的姑娘,此時氣得麵色通紅,眼淚在眼圈裏直打轉。
車上的乘客議論紛紛,有為售票員抱不平的,有幫著那個男青年起哄的,也有擠過來看熱鬧的。有人悄悄地說把車開到公安局去,免得一會兒在車上打起來。沒想到那位售票員定了定神,平靜地看了看那位男青年,對大夥說:“沒什麼事,請大家回座位坐好,以免摔倒。”她一麵說,一麵從口袋裏拿出手紙,彎腰將地上的痰跡擦掉,扔到了垃圾桶裏,然後若無其事地繼續賣票。
看到這個舉動,大家都愣住了,車上鴉雀無聲。那位男青年的舌頭突然短了半截,臉上也不自然起來,車到站沒有停穩,就急忙跳下車,剛走了兩步,又跑了回來,對售票員喊了一聲:“對不起!我錯了。”
車上的人都笑了,七嘴八舌地誇獎這位售票員不簡單,真能忍,罵不還口,卻將那個人給製伏了。
在生活中,我們難免會碰到一些不講理的人,甚至是心存惡意的人,有時還會無緣無故地遭到這種人的欺侮和辱罵。每當遇到這樣的事,常讓人覺得忍無可忍。可是,不忍就會正好成了對方的出氣筒,也給自己帶來不必要的麻煩。就如同這位售票員,如果她不忍,與那位男青年吵起來,甚至對罵或動手,雖然她有理,可是結果對她有什麼好處呢?對那個男青年有什麼教育意義呢?即使處罰了那位男青年,她充其量表現出的也隻是一個普通售票員的素質;而忍讓了之後,則取得了道德上、人格上的勝利,震動了那位男青年麻木的心靈。這難道不是“相鬥俱傷,相讓共得”的最好證明嗎?
古語說得好:“用爭奪的方法,你永遠得不到滿足;但用讓步的方法,你可能得到比你期望的更多。”所以,為了培養和鍛煉良好的心理素質,為了在生活中獲得快樂,與人相處時受人歡迎,你要勇於忍讓,哪怕自己站在理上,也須讓對方三分。
漢代公孫弘年輕時家貧,後來貴為丞相,但生活依然十分儉樸,吃飯隻有一個葷菜,睡覺隻蓋普通棉被。就因為這樣,大臣汲黯向漢武帝參了一本,批評公孫弘位列三公,有相當可觀的俸祿,卻隻蓋普通棉被,實質上是使詐以沽名釣譽,目的是為了騙取儉樸清廉的美名。
漢武帝便問公孫弘:“汲黯所說的都是事實嗎?”
公孫弘回答道:“汲黯說得一點沒錯。滿朝大臣中,他與我交情最好,也最了解我。今天他當著眾人的麵指責我,正是切中了我的要害。我位列三公而隻蓋棉被,生活水準和普通百姓一樣,確實是故意裝得清廉以沽名釣謄。如果不是汲黯忠心耿耿,陛下怎麼會聽到對我的這種批評呢?”
漢武帝聽了公孫弘的這一番話,反倒覺得他為人謙讓,就更加尊重他了。
公孫弘麵對汲黯的指責和漢武帝的詢問,一句也不辯解,並全都承認,這是何等的一種智慧呀!
得理不讓人,傷害了對方,有時還會連帶傷害對方的家人,甚至毀了對方。這有失厚道。得理讓人,也是一種人情積蓄。
一個成大事的人,哪怕自己有理也要讓人三分,不要處處與別人鬥,消耗自己的時間去和人爭論,對自己性情不但有損害,而且還會失去自製力。
與人交往,不可太斤斤計較,雖然說人與人之間出現矛盾與衝突是很正常的事情,但是如果處理不好的話,就像一盤可口的菜肴上灑了一把沙子,無論如何也是難以下咽的。佛言:“相鬥俱傷,相讓共得。”爭鬥是會傷害彼此感情的,即使你覺得自己在情在理,也要盡量避免。隻有這樣,道德情操才會受到感染和熏陶,我們的社會才會更加和諧溫馨。
怒火傷人也傷己
是人總有些脾氣有些情緒,偶爾憤怒一回也在情理之中。可是要知道,憤怒之火下,燒傷的不隻是別人,也有自己。因此,麵對已發生的事,我們還是要控製一下自己的情緒,不要輕易發火,令自己失去理智辦出後悔的事情。
從前有兩個人,一個叫提羅,一個叫那賴。他們立誌要有所成就,於是遠離人群,到深山老林裏修道。不論春夏秋冬,他們都睡在石洞裏,穿著野草編成的粗糙衣服,鋪著野花編成的墊子,餓了就吃野果,渴了就喝泉水。
經過長期的修行,他們學會了五種本領:眼睛可以洞悉一切,無所不見;耳朵可以聽見一切細微聲音;身體可以隨意飛到任何地方;內心可以知道所有人的想法;甚至可以預測數年後將要發生的事。由於這兩個人神通廣大,本領高超,無論是婆羅門、佛家弟子,還是仙人、聖人、龍王及一切鬼神,無不欽佩,都來向他們頂禮膜拜。
一天夜裏,提羅由於長時間誦經感到十分疲乏,先睡了。當時那賴還沒有睡,一不小心踩了提羅的頭,使他疼痛難忍。
提羅大怒道:“誰踩了我的頭,明天清早太陽升起一竿子高的時候,他的頭就會破為七塊!”
那賴一聽,也十分惱怒地叫道:“是我誤踩了你,你幹什麼發那麼重的咒呢?器物放在一起,還有相碰的時候,何況人和人相處,哪能永遠沒有個閃失呢?你說明天日出時,我的頭就要裂成七塊,那好,我就偏不讓太陽出來,你看著好了!”
那賴施了法術,第二天太陽果然沒有升起來。五天過去了,太陽仍然沒有出現,全國各地處在一片漆黑之中。無論是國王、大臣還是百姓,都覺得一定是發生了什麼可怕的事情,但誰也不知道這到底是怎麼回事。人人膽戰心驚,全國陷入恐慌之中,到處是燈籠、火把、蠟燭以及惶惶不安的人群。
國王請來僧人,請教他們該怎麼辦。在這群僧人中,有一個人才學超群,有未卜先知的本領。他掐指一算,明白是怎麼回事,連忙報告國王說:“陛下!據我所知,這是由於山裏兩個得道的修道人,發生了一些小摩擦,所以壓住太陽,不讓它升上天空。”
國王著急地問:“照你看,有什麼辦法可以使他們停止爭吵呢?”
僧人建議道:“請大王立即率領全國百姓,不分男女老少、職位高低,到那兩位修道人的地方去,請求他們和解。即使他們對對方心懷不滿,為了百姓的利益,他們還是會和解的,畢竟他們是心地善良的人嘛!”
國王想不出更好的辦法,隻得聽從僧人的建議。他立即派人飛馳各地,傳達命令。很快,老百姓及文武官員都集合好了。國王率領著這支長長的隊伍,大家高舉著火把進到山裏,找到了那兩位修道人。
國王先見到那賴,立刻跪下叩頭說:“聖者啊!國家富饒,人民生活安定,這都是托了你們的福!而現在兩位不和,都是我不好,與老百姓沒有關係,請您設法消除老百姓的恐懼,使他們重新安居樂業吧!”
這時,那賴已經認識到自己賭氣造成的後果,說:“陛下!要是提羅願意和解,我就立刻把太陽放出來。”
國王又去提羅那裏,請求他與那賴和好,讓百姓免除憂慮。可是提羅已發出的咒語是收不回來的。
聰明的國王對那賴說:“你在頭上塗滿泥,然後把太陽放出來。”
那賴照辦,放出了太陽,燦爛的陽光照耀著大地山河,一切是那麼明亮、溫暖。就在這時,那賴頭上的泥殼被太陽炙烤,破得七零八落,那賴本人則安然無恙。
兩個修道人和好如初,共同幫助國王治理國家,全國老百姓都安居樂業了。
一個人的怒火能使自己失常,也會連累大眾一起受難。故事中得道的兩位修道人的行為就是這樣,因為他們的小矛盾,竟使得人們幾天不見光明。所幸的是,事情最終能夠得到圓滿的解決——兩位修道人和好如初,人們重見光明,安居樂業。但更多的時候,因怒火而起的麻煩並不會都能如此輕易化解,因此,佛陀奉勸人們無論對人對事,都應心平氣和,冷靜理智地對待,而不要輕易動怒,做出對自己對別人都不利的事情來。
退讓是種大智慧
當堅硬的牙齒脫落時,柔軟的舌頭還在。柔軟勝過堅硬,在適當的時候學會妥協,這種靈活性往往會讓你“柳暗花明又一村”。退讓並不是失敗,相反聰明的退讓是為前進埋下伏筆。我們的生活中最怕的就是沒有任何退讓精神的兩強相遇,不難想象,後果往往很可怕。
有一對夫妻,雖然雙方性格都比較強硬,但夫妻感情一直很好。最近丈夫由於工作不順心情緒一直不太好。一個星期天,妻子忙著做家務,丈夫就在旁邊看報紙。雖然家務挺多,不過妻子知道丈夫的心情低落,就自己一個人默默地忙著。
收拾屋子的時候意外卻發生了,妻子失手打碎了丈夫心愛的花瓶。於是引燃了兩人戰爭的導火索。丈夫的失落情緒由此爆發,而妻子本來心裏就委屈,還默默地忍讓著丈夫,結果看丈夫毫不客氣,就毫不示弱地爭執起來。
矛盾愈演愈烈,從口角相爭發展到拳腳相向。兩個人情緒完全失控,最終開始摔打房間裏的東西。從便宜的茶杯碗盤到最後一怒之下連電視機都摔了。
而當兩個人回過神來,一切都已經晚了。
夫妻之間的吵架,經常是由小事引起的。對方隻是有些小過失,可另一方如果不依不饒,得理不讓人,必然會導致“戰爭”升級。試想一下,如果夫妻任何一方能夠控製一下自己的情緒,適當退讓一下,此戰爭還能演化到如此慘烈的地步嗎?要知道退讓不是認輸,而是一種大智慧。
在日常生意往來中,人們之間難免會產生這樣那樣的矛盾,如果你事事計較,那就會惹許多閑氣,得罪朋友。有的人看情了朋友間得與失的關係,對朋友豁達大度,在矛盾麵前主動退一步,反而更占主動。
楊老師是學樣裏有名的老好人,從校長到校工沒有一個不誇獎他的。有人問他怎麼就如此有人緣,楊老師說:“現在的人啊,誰都想得理再要三分,因此我就大度一點,遇事忍耐退讓一步,這樣做別人心裏豈會不明白?人敬我一尺,我敬人一丈,再遇到我時他們自然就會客氣一些。表麵上看我是吃了點虧,實際上我卻得到了一個人情。你算算我這樣做值不值?”
楊老師確實是從退讓中受益不少。有一次,楊老師腿摔傷了,休假三個月,等他回學校後發現一位新調來的女教師代替他教了兩個月政治課。這時學樣的政治老師太多,數學教研組卻缺人,學校領導就有意把新來的女教師調去教數學,可這位女教師似乎是頗有背景,說什麼也不答應,還說學校領導欺負新人,背地更是對楊老師冷嘲熱諷。女教師的做法使許多人都看不下去,但楊老師卻沒發火,他主動找到校領導要求調去數學組,見到新來的女教師還是笑嗬嗬的。對楊老師的退讓,校領導既滿意又感動,那位女教師也是滿心慚愧。幾個月後,學校分房時,領導優先考慮了楊老師,楊老師一家終於結束了“三世同堂”的生活。
楊老師對新來女教師退了一步,換來了真正的實惠,看來忍讓一時,並不是吃虧而是在占便宜。
忍一時,風平浪靜,讓三分,海闊天空。對朋友,讓不是懦弱,而是對友誼的一種緩衝。要知道,兩虎相爭,必有一傷。要記得,懂得適時退讓也是一種大智慧!自己的讓同時,也是讓朋友有時間進行反省,何樂而不為呢?
以滴水之恩,獲湧泉之報
略施小惠籠絡人心
在社交活動中,施一點小恩小惠,隻要施之得法,便可以籠絡到人心。例如,一些精明的商人,在生意還未開始做的時候,先請客吃頓飯,或先送一些小禮物給客戶,以提高買賣成交率。
這一點不妨學習一下那些情場得意的男士“高手”,他們常隨身攜帶一些並不怎麼值錢的小玩物,但精巧玲瓏,甚得女孩兒的歡心。生意場上你不妨也做一回“情場高手”,將你的社交對象當作你的初戀情人,略施小恩小惠,不是賄賂,不是施禮,你會很容易俘獲“她”的芳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