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12章(1 / 3)

在工作之中,領導、下屬、同事之間難免會產生一些誤會和矛盾。麵對這些誤會和矛盾,應當如何處置就需要領導者運用一定的手段了。而且,在處理時,關鍵還在於是否做到了合理、公正。當然,在處理下屬與自己,以及下屬之間的問題時,隻要能夠做到曉之以理、動之以情,就能很好的抓住下屬的心。

以理服人強於拿權欺人

凡事都要講個道理,尤其是領導對下屬們在做思想工作時,若是不講清道理,就很難以服人。要用道理打動下屬的心,讓下屬們心服口服。“理”要說得正確、全麵、深刻,還要緊密結合下屬的工作、生活實際,用事實說話。讓大家在明理的基礎上,認識到自己的錯誤。

而且,不僅隻有領導才會估計自己的麵子,下屬也是要麵子的,尤其是在大庭廣眾之中。有一些領導總喜歡不分場合地對下屬指手畫腳,當眾嗬斥,動輒發脾氣,把下屬置於難堪的境地。作為領導,要懂得首先用道理去征服下屬,雖說有時指責會有效。但不論你用什麼方式指責別人,都很難使他改變主意,即使是當時改了,也是不情願的;即使是你搬出所有柏拉圖或者康德的邏輯,他也不會接受你的觀點,因為你傷了他的感情。

在本傑明?富蘭克林的自傳中,富蘭克林敘述了他從尖刻地嘲弄他人到以理服人的過程,並因此成為美國曆史上最能幹、最和善的外交家。

當富蘭克林還是個毛躁的年輕人時,有一天一位教友會的老朋友把他叫到一旁,把他尖刻地訓斥說:“你真是無可救藥,你已經打擊了每一位和你意見不同的人。你的意見變得太珍貴了,以至於沒有人承受得起。你的朋友發覺,如果你不在場,他們會自在得多。你知道得太多了,沒有人能再教你什麼,因為那樣會費力不討好,又弄得很不愉快。因此,你不可能再吸收新知識了,但你的舊知識又很有限。”

富蘭克林接受了那次嚴厲的批評。他決定立即改掉傲慢、粗野的個性。於是,富蘭克林給自己立下了這樣一條規矩:決不正麵反對別人的意見,也不準自己太武斷。他甚至不允許自己在文字或言辭上太肯定。他不說“當然”、“無疑”等,而改用“我想”,當別人陳述一件他不以為然的事情時,他決不立刻駁斥他,或立即指出他的錯誤。他會在回答的時候,表示在某些條件情況下,別人的意見並沒錯,但在目前看來好像稍有不當,等等。他很快就領會到改變態度的收獲,凡是他參與的談話,氣氛都融洽得多了。他以謙虛、理性的態度來表達自己的意見,不但容易被接受,還減少了一些衝突。

俗話說:“人要臉,樹要皮。”要臉就是要自尊。人如果沒有了自尊,所有的統禦管理之術都會失去作用。沒有自尊的人有兩種情況:一種是自己失去的;一種是別人給毀傷的。對第一種人,領導可做的努力或許很少,自己不要臉的人領導也不必理會;而後一種情況,領導要千萬注意。不少下屬的自尊心恰恰是被領導給毀傷了,因此,領導必須做到以理服人,才能做到尊重下屬,也才能管好下屬。

在我國春秋時期,秦王派人對安陵君說,要用五百裏的地方換取肥沃的安陵之地。安陵君沒有同意。為此,秦王非常不高興,就威脅他說要攻打安陵君,於是安陵君派唐雎出使秦國。

秦王對唐雎說:“我想用五百裏的地方換取安陵,安陵君不聽我的,為什麼?秦國打敗了韓國,滅了魏國,而安陵君能以五十裏的地方存在下來,是因為我覺得他講義氣罷了,現在我用十倍於他的土地來換小小的安陵,他不接受,這不是在輕視寡人嗎?”

唐雎回答說:“不是這樣的,安陵君從祖先那裏繼承了安陵這塊地方,所以必須守衛它,即使給他千裏的土地也不敢換,何況是五百裏呢?”

秦王勃然大怒,對唐雎說道:“你聽說過天子發怒的情況嗎?”

唐雎說:“下臣沒聽說過。”

秦王說:“天子一旦發怒,就會伏屍百萬,血流成河。”

唐雎反問道:“大王聽說過老百姓發怒的情況嗎?”

秦王傲慢地說:“老百姓發怒,隻不過是把帽子扔在地上,光著兩隻腳,用頭撞地罷了。”

唐雎說:“您所說的隻不過是平庸的人發怒的樣子,不是真正的勇士發怒。專諸刺殺王僚的時候彗星遮蓋月亮;聶政刺殺韓傀時,白虹從中穿過紅日;要離刺殺王子慶忌時,有蒼鷹撞在大殿上。這三個人心中的怨恨還沒有發作,上天就降下了凶兆,加上我就是四個人了。如果勇士發怒,伏屍在地的不過兩個人,血也不會流過五步,可是天下人都要披麻戴孝。”

唐雎說著就拔劍而起,秦王嚇得麵無血色,連忙向唐雎道歉說:“先生請坐,何必這樣呢!寡人已經明白了,韓國和魏國都被秦國消滅了,而安陵能以方圓五十裏的地方存在,都是因為用了像先生您這樣智勇雙全的人啊!”唐雎以凜然的正氣和讓人信服的道理懾服了秦王,使秦王向其道歉,阻止了危機的發展。

作為領導,若是自己的下屬真的犯了錯誤,也要對其曉之以理,讓其明白錯在什麼地方了,應當如何糾正,而不是一味責怪懲罰,時間久了誰還願意在你的手下工作?再者,若是自己因為某事不爽而想要拿下屬出氣,就更不行了下屬們正在那裏好好工作,沒來由的就受到一頓批評,讓他們找不著頭緒更是不行。因此作為領導應當能夠克製自己的情緒,工作問題應當秉公處理,不得仗權欺人。對自己的下屬要進行耐心的說服,堅持以正確的道理去解釋和引導,決不能強製壓服,更不能輕易扣上無須有的罪名,這樣才能夠做到以理服人。

得理而饒人更易讓人信服

待人處事固然要“得理”,但絕對不可以“不饒人”。領導者留一點餘地給下屬,不但不會吃虧,往往還會收到意想不到的驚喜和感動。

俗話說:“饒人不是癡漢。”因此,在領導者與下屬之間發生爭論已到劍拔弩張的時候,得理得勢的領導者應當有“得饒人處且饒人”的風範;切忌窮追猛打,將下屬逼入死胡同。因為那樣不僅不能辯贏下屬,反而會擴大矛盾衝突。當然,饒人要講究語言藝術,這就是力求在無損於雙方麵子和尊嚴的情況下達成妥協。

有這樣一則故事:

查爾斯史考勃是美國著名的鋼鐵大王。一次中午休息時,他走過自己鋼鐵廠的一個角落,看到有幾個工人在抽煙,而就在他們的上方,高懸著一塊大牌子——“禁止吸煙”。史考勃思考了一下,麵帶微笑地朝吸煙者走去,友好地分發給他們幾根雪茄,幽默地說:“各位,如果你們能夠到外麵抽掉這些雪茄,那我真是感激不盡了。”頓時,幾名吸煙的工人馬上把煙火掐滅,笑著向史考勃表示感謝。

因為史考勃沒有直接責罵和處罰他們,而是用充滿人情味的方式讓他的下屬樂於接受自己的批評。這個小故事中,鋼鐵大王可謂很得理了,可他沒有盛氣淩人,沒有用粗暴簡單的方式,而是得理讓人,結果他的工人不但糾正了錯誤還對他心存感激。

在我們的現實工作中,經常可以看到有些領導者批評下屬,很有點“得理不讓人”的味道,氣勢洶洶,似乎不把人罵哭、整死就不罷休。結果被批評的下屬要麼是不買賬,背地裏言行舉止反而變本加厲;要麼是口服心不服,一肚子不開心,把怒氣發泄到工作中或機器上。即使在下屬理虧的情況下,領導者也要善於留一點餘地給對方,給對方一個台階下,那樣下屬會被你的寬容體貼所感動,就算不如此,也不太可能與你為敵。

那麼,領導者怎樣才能做到得理且饒人呢?以下建議可供參考:

1.要學會寬容

人人都喜歡和一些豪放灑脫、寬宏大量的人交往,討厭和那些心胸狹隘、小肚雞腸的人交往。得理不饒人的領導者在與人交際時很喜歡斤斤計較,往往一點小事,就像天要塌下來一樣,鬧得沒完沒了。這樣的領導可能讓下屬怕他,但難免背地裏挨下屬罵。

2.要善於理解

通情達理、善於理解人的領導者在交際中往往更具人格魅力,下屬都願意與這種人打交道,而不願意與不通情理、胡攪蠻纏的領導者交往。

3.要適可而止

下屬犯了錯誤,領導在批評、處罰時要講究方法,適可而止。領導者若是斤斤計較、不依不饒,隻圖自己嘴上痛快,完全不顧下屬的人格和尊嚴,就很容易引起公憤。領導者即使很有理,也要注意適可而止。

總之,得理不饒人往往會給人一種缺乏度量、不講道理的壞印象,情節嚴重的還有可能引發公憤,弄不好還會留下“後遺症”,最後淪為交際中的“孤家寡人”。而得理饒人不僅能體現出一種寬容的美德,更能體現出豁達的心胸和敦厚的涵養。因此,領導者在與下屬交往時,要學會去寬容和理解,把握好尺度,以優雅的交際風度跟下屬和諧相處,獲得好人緣。

說理要講“情”

一般而言,人的思維行動都是由意識控製的,即使他人和外界如何地建議或強迫,也不見得能使其改變。除非真正觸及了他的心靈,使其認識到應該怎麼做。所以,與人說理,必須在曉之以理、動之以情上下功夫。

領導在對下屬進行說理教育之前,先不要不急於說理,要極力表現真誠的心意,這樣可創造出融洽的說理教育氣氛,增強下屬對領導的信賴感。要先從下屬們的需求入手、從他們感興趣的事物入手,主動聯“情”。讓他們保持舒暢的心情,交談也盡量的親切一些,這樣領導所講的道理,他們也就聽得進去,更願意去接受。

人的思維行動都是由意識控製的,即使他人和外界如何地建議或強迫,也不見得能使其改變。除非真正觸及了他的心靈,使其認識到應該怎麼做。與人說理,必須在曉之以理之時,在對其動之以情。尤其是作領導的,更要明白這一點,才能更好地把握住下屬們的心理。

1933年秋,吉鴻昌領導的“察綏抗日盟軍”遇到了嚴峻的考驗。國民黨當局采用卑劣的手段與日偽軍相勾結,企圖聚殲抗日盟軍,以解心頭之患。

在這個危急關頭,吉鴻昌的有些部下思想開始動搖了,吉鴻昌將這一切都看在了眼裏。

一天,平日裏不善作畫的吉鴻昌突然揮筆畫了一幅寒鬆水墨畫。畫技雖不算高超,但氣勢磅礴、雪團如動、鬆枝欲生。他將這幅畫掛在指揮部的牆上,環視手下的各個軍官,突然發問:“你們知不知道冬天的察北會是什麼樣的景象?”

一位軍官脫口而出:“那還用問,冰天雪地,滿目荒涼。”

“嗯,對,也不對,”吉鴻昌思索了一會兒,又接著說,“兄弟們要能在察北住上一個冬天就好了,可以實地看一看這裏的寒鬆雪景。”吉鴻昌將目光移向了窗外。

“深秋霜降時節,大風雪一來,百木凋零,寒鴨絕蹤,唯能站得住的就是那些青鬆翠柏。它們喜歡白雪洗麵,春風梳頭。”

說到這兒,吉鴻昌意味深長地看了看大家,接著說道:“它們誰也不會因為別的樹木凋落了,而向它們看齊,也不怕暫時的孤獨,因為它們堅信明年的春天還要來到的,抗過這嚴寒的冬天就是勝利!”

說到這裏,吉鴻昌更加激昂:“我吉鴻昌不打算跟凋落的百木看齊,而要拜鬆柏為師。誰要走,我會挽留,留不住,請自便!”

幾位軍官聽到這裏,都禁不住打斷了他的話頭,齊聲說:“總指揮,您別說了,我們死也要跟著您!”

吉鴻昌露出欣慰的笑容,他點點頭又說:“我們一定要打下去,不僅在察北打下去,隻要有吃的,我們在任何地方都要奮鬥下去。大家不要感到孤單,因為廣大的民眾是我們強大的後盾,要相信民眾的力量。”一席話,讓大家豁然開朗。

“人非草木,孰能無情”,人的心情是最容易受他人感染的。每個人都有使命感、責任感。隻要你曉之以理,動之以情,很多問題都可以迎刃而解。

可見,在與下屬的溝通過程中,以情動人,往往能在催人淚下的同時,不露痕跡地對下屬施加思想影響,使他們不知不覺地接受其建議,這就是情感的力量。

此外,還有一個公司的老總,他曾經成功地留下了一位本已打算離職的技術骨幹。當他知道那位骨幹要走的時候,就親自找到那位下屬,並在下班後一起吃飯,先是談心,問他這幾年的工作感受,有什麼困難等等,然後問他為什麼想走。這個經理說自己在這裏幹了這麼多年了,薪水也不高,有個外企挖他,他也想讓老婆孩子過得好些。

這位老總聽後,就“動之以情,曉之以理”的講了很多公司在發展階段,有很多困難,可能有些待遇方麵無法與外企競爭。但公司的確需要像他這樣的人才支撐,如果這個公司沒有了他們這些人才,可能就有更多的人要下崗、失業。但是這名下屬好像並未所動,去意已定。於是,老總又說:“如果你真的要走,那我們也尊重你的選擇。不過目前你的職位短期內無法有人替代,所以希望你能再繼續工作三個月,把工作認真地交接一下,培養出一個能夠接任你的人,這樣也算是對公司有點補償。另外,如果將來在外麵工作的不痛快,還想回來,我們的大門隨時向你敞開。”那位下屬當時非常感動,於是決定先留下來,到了最後還是沒有離開,並升任了副總,在公司裏獨當一麵。

可見,在與下屬溝通時,如果能夠使用情真意切、入情入理地誘導對方的心理或情感,就很容易使對方信服你所說的話。

亞裏士多德就曾說過:“說服是通過使聽眾動感情而產生效果的,因為我們是在痛苦和歡迎,愛和恨的波動中做出不同的決定的。”心理學研究表明,當一個人處於愧疚、自責、害怕、焦慮等情緒中時,較易接受勸說信息。因此,領導在與下屬說理時,要做足“情”字文章,這樣才能營造良好的上下屬關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