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14章(3 / 3)

因此,諸葛亮提出,領導者應該以知其性格、知識、應變、勇敢、意誌、廉德、信用等,親自考察自己直屬的下級。而要特別注意的是,切不可憑個人的感情和印象用人。對於領導者用人,諸葛亮的“知人”方法有很大啟發性。其方法為:

“問之以是非,而觀其誌。”告訴領導者在與下級討論對各類事物是非對錯的看法時,通過觀察他的觀點、立場、信仰、誌向等了解他是否意誌明確堅定。

“窮之以辭辯,而觀其變。”要求領導者就工作中某些現實問題的處理意見,與下級進行辯論,在此過程中提出質疑,以此來考察下屬們的智慧和應變能力。

“谘之以計謀,而觀其識。”是說領導者對於一些重大問題的謀略和決策方案,要不斷地詢問下級,以考察下屬是否有能力和見識。

“告之以禍難,而觀其勇。”告訴領導者可以給下級說明他可能麵臨的災禍和困難,來識別他能否臨危不懼,勇往直前,義無反顧,解決問題。

“醉之以酒,而觀其性。”即領導在與下級在一起歡聚時,可以勸其飲酒,來觀察下屬是否貪杯,酒後能否自製以及表露出怎樣的性格,是否表裏如一,等等。

“臨之以利,而觀其廉。”是說領導者可以將下屬安排在有利可圖或是可以得到非分利益的工作崗位上,觀察他是廉潔奉公、以人民利益為重,還是貪圖私利、見利忘義,或者隻顧小集團的利益。

“期之以事,而觀其信。”告訴領導也可以委托下屬去獨立完成某種工作,看他是恪盡職守、克服困難,最終想辦法把事情辦好:還是欺上瞞下、應付了事,來考察下屬是否忠於職守、恪守信用。

如今,很多企業都已建立了一整套自己的、有效的對領導幹部進行日常考核、定期測評和員工監督評議的製度和方法。但是,前人的寶貴經驗仍是領導者應該吸取的營養。這些方便勤於考察而又能見微知著的做法,更值得現代領導者借鑒。

去偽存真,看到的不一定都是真的

在識人方麵,我國宋代詩人陸九淵有句名言“事之至難,莫如知人”,認為生活中最困難的事就是知人。在曆史上漢光武帝劉秀被龐蔭蒙蔽便是錯識人的典型實例。

在漢光武帝劉秀麵前,龐蔭表現得非常恭敬、順從、謙虛、謹慎。於是劉秀便覺得龐蔭對自己可是忠心耿耿,總是在別人麵前讚美龐蔭是個賢能之士。

而實際上,龐蔭卻是一個很有野心的人,他表麵上對劉秀畢恭畢敬,背地裏卻伺機而動。掌握軍權之後,龐蔭便勾結外人,消滅了與他一起奉命攻擊敵人的自家兵馬。

對於劉秀來說,原來最賞識的人卻背叛了自己,不啻當頭一棒,被氣得七竅生煙。雖然後來劉秀消滅了龐蔭,但由於他的錯用人卻遭受了難以彌補的巨大損失。

從這一段曆史可以知道,劉秀錯就錯在被龐蔭製造的假象所迷惑。

龐蔭本來是來自敵方的降將,還沒有重大貢獻能夠證明他的忠心,劉秀便給予其足夠的信任,最後卻遭遇背叛,隻能怪劉秀當時沒有識人的眼力。

眾所周知,漢光武帝劉秀其實是一個深謀遠慮的人,並以知人善任、誠信待人而著稱,當時有很多人都是由於得到他的賞識而成為東漢時代的英才。但“智者千慮,必有一失”,當被奸臣的表麵言行所迷惑時,再有智慧的人也難免不會犯下不可彌補的過錯,這也證明了識才的困難。

人是最複雜的動物。有的人外表謙恭但實際上卻高傲輕慢;有的人貌似賢人而實際上卻是強盜;有的人看似謹慎然而內心浮躁;有的人貌似忠良而心存狡詐;有的人外貌精明而實無才能;有的人喜歡談論計謀而缺乏決斷:有的人外似果敢而實際是蠢材;有的人外似誠懇實則行事奸猾。當然,也有的人外表糊塗而內心精明,外表孤傲而實際上平易近人,外貌嚴厲而內心溫和。

因此,生活中往往很難從人的外貌看出他真正的內在,尤其是那些表裏不一而又善於偽裝的人,就更難以辨別了。而有些狡詐奸猾之徒常常將自己的真實目的隱藏起來,將卑劣的野心掩飾起來,擺出一副所謂大公無私的模樣,用正直來裝飾邪惡,以此來迷惑別人。

雖然人才很難辨識,但如果能察言觀色、見微知著、由表及裏地觀察審視一個人,就不會被奸佞之徒的外表所蒙蔽,就能看穿這個人的真實模樣,對他才會有真正的了解。

那些披有偽裝外衣的奸佞之徒雖然難辨,但畢竟也有其特點,可以從以下特征來辨析:

1.奸詐之徒總喜歡偽裝自己

奸詐之徒往往都很聰明,心裏明白如果直接赤裸裸的使用卑鄙、醜惡的手段,無論如何也無法達到自己陰暗的目的,因而他們十分善於偽裝,總會千方百計巧妙地“包裝”自己。曆史上有名的奸佞之徒趙高、石顯、王莽之類,就是憑借他們高明的偽善之術,騙得了皇帝的信任之後,被委以重任,逐漸使其陰謀得逞。

2.奸詐之徒總喜歡算計別人

所謂算計,是指使用不正當的方法或利用不正當手段,暗中中傷、陷害他人,損害別人的某種地位、名譽、利益等方麵的一種現象。

為什麼要算計他人呢?從根本上來說,就是為了獲得某種利益,也就是說或是為了權,或是為了利,或是為了……總之,如果算計成功,必定會給那些奸詐之徒帶來某種(政治上的、經濟上的或社會上的)利益,這必然就會給被算計者帶來某種損害。奸詐之徒總是在琢磨如何算計他人,尋找算計他人的機會。

3.奸詐之徒總喜歡耍陰謀詭計

其實,任何算計都是一種陰謀。為了達到算計他人的目的,小人們就隻能靠陰謀,靠權術,靠背後的“小動作”,靠造謠中傷等卑劣手段采取“應激措施”。

平時,奸詐之徒往往都是笑臉迎人,似乎永遠是一副樂嗬嗬的正人君子樣。這樣的人很聰明,但也很狡黠,對那些他反對的人的性格特點,他都會千方百計地掌握清楚。平時,他會表現得不露聲色,你要什麼,他往往就給你什麼,也不會提出反對,很能迷惑人。例如唐朝的奸臣李林甫,就是一個野心極大、不學無術、口蜜腹劍之徒。為了能夠一步步往上爬,背地裏中傷他人,對皇帝進行諂媚逢迎。就這樣,李林甫借助皇帝之手,將其他權臣、重臣一個個排擠掉,逐漸登上了獨攬朝政的宰相之高位。李林甫之所以得逞,靠的就是陰謀二字。

4.奸詐之徒往往口蜜腹劍

奸佞之徒一大特點就是:眼睛隻向上看,總是拚命巴結、努力討好那些有權有勢的貴族。在權貴麵前,這類人表現出一副可憐的然而卻又能使主子歡心的奴才相。可以說,這一類人總是不擇手段的阿諛逢迎、溜須拍馬,甚至達到了登峰造極的地步。這類人慣用的阿諛之術,大致可以分為兩類:第一類是投其所好,隻要是權貴需要的,就盡量滿足;第二類便是對權貴們灌“迷魂湯”。法國文學家莫裏哀曾形象地說:“諂媚者的藝術是:利用大人物的弱點,沿襲他們的錯誤,永不給予可能會使他煩惱的忠告。”

對於奸詐之徒,他們所阿諛奉承的對象往往都是天底下的“大人物”,因此,對其是好話說盡。然而,這些好話決不是他們真正發自內心的對其所諂媚的對象崇拜或崇敬,而是一種昧著良心的虛情假意。因為他們了解:這種方法不但是最廉價的,而且還可以取得權貴者們的最大信任。

5.奸詐之徒往往會嫉賢妒能、陷害有才之人

一般來說,那些奸詐之徒都是嫉賢妒能的小人。因為他們一般都沒有真本領、真學問,若是通過正常的競爭,他們根本無法達到向上爬的目的。奸詐之徒在以非正當手段獲取權力或謀取利益的過程中,不斷地培植自己的親信、黨羽,但那些有識之士不但不會買他們的賬,而且還會想方設法地抵製他們。如果不排除忠良耿直、有才才人的阻擋,他們就無法向上爬。再者,“人無完人,金無足赤”。有才之士一般都隻專注於自己的事業,情操比較高尚,根本沒有心思去鉤心鬥角,常常是既沒有害人之心,也沒有防人之心,因而很容易被奸詐之徒陷害。

一般來說,奸詐之徒往往是以害人為始,而以害己為終。也許奸詐之徒會一時得逞,沒有遭到報應,但那是“時候未到”而已,“時候一到”,便會“統統報銷”。這也遵循的“惡有惡報,善有善報”的“報應性法則”。

所以,領導者可以根據奸佞之徒的這些特點識別你身邊的人,做到很好的識人、用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