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如果你能認真地聽他們講話,你就會發現他們真正需要的東西是什麼
如果你能拿出一定的時間去認真地聽他們的講話,他們就會告訴你真正需要的東西是什麼。這時你要忘掉自己,隻留心聽他們想從你身上得到什麼,不要去考慮你要從他們身上得到什麼。把你的精力完全集中到他們想從你身上得到什麼以及你能為他們做些什麼上。
學會透過現象看本質
領導是決策和指揮者,如果一旦出現決策指揮錯誤,受害的是整個團體。因此領導者應該意識到自己肩負的責任之重大,為了事業的發展,要注重調查研究,不偏信,多兼聽,看清事物的本來麵目,抓住事物的本質,掌握事物發展的規律,作出符合客觀實際的科學的決策,盡量在指揮的時候避免失誤。
相信自己看到的,盡量少聽彙報
在資訊異常發達的今天,彙報、宣傳已經成為很多人反映成績的主要方法。無數實踐證明,領導要多看事實,少聽彙報!
公元前356年,田齊登上了齊國國君的寶座,這就是我國曆史上著名的齊威王。
齊威王即位之初,沉迷於酒色,不理政事,以至於韓、魏、魯、趙等國都來入侵。齊國喪師失地,連吃敗仗,國勢逐漸衰弱。但後來齊威王虛心納諫,很快振作起來,下定了“不飛則已,一飛衝天;不鳴則已,一鳴驚人”的決心,開始勵精圖治,欲雄霸諸侯。
齊威王首先從治吏入手。起初,齊威王將國家交給了幾個卿大夫治理,於是向朝中大臣了解地方管吏的政績情況,大臣們及身邊的侍衛都極口稱讚東阿大夫最賢,而詆毀即墨大夫。
齊威王暗中派遣得力之人去實地考察了一番,結果卻是大相一徑庭。
於是,齊威王召集大臣,並特宣即墨、東阿二大夫入朝行賞。齊威王對即墨大夫說:“自從你治理即墨以來,所有人都說你治理無方。可我派人到即墨視察後,卻發現那裏良田遍野,民風淳樸,百姓豐衣足食,人民安居樂業。”當場便加封即墨大夫萬家之邑。
齊威王又對東阿大夫說:“而自從你駐守阿地以來,所有人都在我麵前說你的好話。可我派人去阿地視察後,卻見那裏土地荒蕪,民不聊生,百姓怨聲載道。當趙國進攻你管轄的甄城時,你卻不去救援;當衛國奪取鄰近的薛陵時,你卻不知道。因為你賄賂了我左右的人,所以他們在我麵前總是說你的好話。”齊威王當即便喝令武士將阿大夫投入堂下沸鼎之中煮死了。
爾後,齊威王又訓斥了那些平日裏極力頌東阿、貶即墨的朝中大臣及近侍數十人:“你們在我身邊,不思盡心報國,貪圖賄賂,顛倒是非,混淆黑白,誤國殃民,留爾何用。”傳令一並將他們烹之。
此後,齊國的大臣們都為國家認認真真地辦事,誠誠實實地做人,再也不敢文過飾非了。
過了幾年,齊國得到治理,國勢逐漸強盛。齊威王發兵奪回了曾被魏、趙、衛等國奪去的城池。這一來,齊國便威震天下,各諸侯國20多年都不敢對齊國用兵。
齊威王治吏的故事為我國曆史寫下了濃重的一筆,給後人留下了諸多啟示,其中最主要的有兩點:
1.正人先正己,己不正難以正人
俗話說:上梁不正下梁歪。齊威王即位之初,正是由於他貪圖享樂,不理朝政,大臣和官員們才敢不擇手段地謀取私利,以致國人不治。而當齊威王幡然醒悟,勵精圖治,“一鳴驚人”的時候,欺騙造假便沒有了市場,所以人們也就“莫敢飾非,務盡其情”了。
上行下效,上有所求,下有所好,古今如此。哪位執政者喜受人吹捧,下屬們多是阿諛奉承:哪位執政者喜好大喜功,下屬們必然大造“形象工程”;哪位執政者不講實事求是,下屬們就會刮造假浮誇之風。
因此,領導者應該認識到,上麵實行什麼政策,下麵就會照著去做。領導思想道德的好壞決定著事業的成敗。在團體文化建設中,領導應該十分重視思想道德修養,培養出公私分明、任勞任怨、幹事創業的優秀管理人才。讓每一位領導者都成為下屬學習的榜樣。
2.偏信則暗,兼聽則明
從齊威王治吏這件事中,也可以看出他是一位知錯就改、求真務實的實幹家。試想,如果當時齊威王隻是聽了左右大臣的彙報就妄下結論的話,這一結果恐怕會是截然相反,被烹的肯定不是阿大夫,而是即墨大夫了。如果真是這樣,那後果就不堪設想了,齊威王的治吏改革不但達不到扶正壓邪、揚善除惡的目的,反而會助紂為虐,官場不正之風不但得不到遏製,反而會愈演愈烈,改革就會失敗。
領導是決策和指揮者,如果一旦出現決策指揮錯誤,受害的是整個團體。領導應該意識到自己肩負的責任之重大,為了事業的發展,應該注重調查研究,不偏信,多兼聽,看清事物的本來麵目,抓住事物的本質,掌握事物發展的規律,才能作出符合客觀實際的科學的決策,指揮才會盡量避免失誤。
古為今用,以史為鑒,仁者見仁,智者見智。以上說法可能是一孔之見,但拋磚引玉,希望領導能夠從博大精深的中國文化中悟出更多的智慧。
以小見大,用時間觀察人才
史書記載,春秋時期的古鄭國(今華州一帶)出了兩個很有名的人,一個是姑布子卿,一個是季鹹,這兩人都因高超的相人之術而在列國出名。
姑布子卿是一位非常了不起的人物。傳說他對相術,除了有繼承,還有很大的建樹與發展。他對生命現象的認識,已達到了出神入化的境界。可以想像,姑布子卿不知相過多少人?為了學習研究與實踐,他用盡了畢生的精力。很多人把後來的相術,也稱為姑布子卿術。
姑布子卿為晉國趙簡子將軍和他的幾個兒子看相的典型案例,世代相傳。
晉國趙簡子將軍,很想知道在自己的幾個兒子中,究竟哪一個可以繼承自己的封位和事業,可他自己當時又難以判斷,於是就派人把姑布子卿請來,為其決斷。
趙將軍將自己的幾個兒子召集到廳堂裏,姑布子卿看過之後,沒有表態。他卻對廳堂外站著的衣著平常的少年表現出很大興趣,問了趙簡子之後,才知道那是趙簡子與婢妾所生的孩子趙無恤,即趙襄子。
姑布子卿很坦誠地對趙簡子說:“你的無恤雖出生地位卑賤,但他才是一個真將軍。”
從此,趙簡子便開始有意考察無恤的能力。趙簡子很注重對兒子們的教育和培養。
一次,趙簡子將訓誡之辭,刻在幾個竹簡上,分別交給每個兒子,要求他們都必須認真習讀,領悟其要旨。並告訴他們三年後要逐一考察。然而,當趙簡子考查時,幾個兒子都不能背誦出來,甚至連竹簡也不記得遺失在什麼地方了。隻有無恤能夠流利地背誦竹簡上的訓誡,而且始終將竹簡攜帶在身上,時時反省自己。
於是,趙簡子開始相信姑布子卿所說的話,認為無恤最為賢能。幾個兒子長大成人之後,趙簡子又對他們進行了更深的考察。
一天,趙簡子召集起兒子們,並對他們說:“我將一寶符藏於常山之上,你們現在就去尋找,先得者有賞。”
於是,兒子們紛紛乘騎前往常山尋寶符。然而,他們誰也沒有找到寶符,隻得空手而歸。隻有無恤說自己得到了寶符。趙簡子聽說後,便問他寶符在何處?
無恤說:“憑常山之險攻代,代國即可歸趙所有。”趙簡子聽了,異常高興,頓覺隻有無恤明白自己的良苦用心,是趙氏大業難得的繼承人。遂廢太子伯魯,破例立無恤為太子。
478年,趙簡子去世後,趙無恤接任其位擔任了趙國的六卿之一,在當時聲名遠揚。
姑布子卿識別趙襄子的故事告訴我們,知人者不僅要勤於考察,還要善於見微知著。如今,在選拔人才時也要非常注意這一點。
一次,美國加州大學應聘校長,最後挑選出四位候選人。於是,學校便特發邀請函,請四位候選人及其夫人一起到學校住幾天,對他們的實際生活加以觀察。原來,他們認為:如果校長夫人沒有高尚的品格,那麼校長在實際工作中將會受到很大影響。通過考察這一點,又淘汰了一名候選人。
日本一家銀行在招聘幹部時,總裁曾出過這樣一個題目:“當本行與國家的利益發生衝突,你認為應該如何處理?”有人回答說:“應以銀行的利益為重”,總裁認為這樣的回答的人“不能錄用”;很多人回答說:“應以國家利益為重”,總裁認為這樣回答的人“僅僅及格,不足錄用”;而有一個人是這樣回答的:“對於國家和本行利益不能雙方兼顧的事,銀行應該絕不染指”,總裁這才欣慰地說:“卓有見識,加以錄用。”這些事例對領導應該如何知人用人都具有很大的啟發作用。
其實,早在三國時期,被認為是智慧化身的諸葛亮就十分強調領導者要善於知人。他認為人“美惡懸殊,情貌不一;有溫良而偽詐者,有外恭而內欺者,有外勇而內怯者,有盡力而不忠者……”的確,人的真善美與假惡醜,並不都表現在情緒和臉上,所以也不能通過觀其臉色或是從一般的表現上看出來。有的人表麵看來溫良而實際卻十分狡詐;有的人外表謙恭而內心虛假;有的讓人感覺勇不可當而實則非常膽小怯懦:有的人處在有利的環境時能夠盡力,而一旦處於逆境、環境變化時就不能忠於事業和信仰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