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節社會學與政治
一、政治社會學的曆史演進
政治社會學是用社會學的觀點和方法來研究政治係統與社會環境的相互關係,探討政治係統在社會結構中的存在條件等。社會學的整體原則、交換原則、互動原則和結構功能原則以及經濟研究法、定量研究法、團體分析法等在政治社會學中都有所體現。
政治社會學的研究視野主要是以社會為基礎的社會政治的互動關係。這層關係可以從三個具有遞進關係的基本層麵來把握:(1)這兩個領域存在著簡單的交流;(2)政治和社會之間存在著雙邊的因果機製,如社會和政治、政治和政治、政治和社會之間的相互影響;(3)兩者之間存在著錯綜複雜的關係,這些關係源自社會,被政治過程改變,再作用於社會。這三種模式反映了政治社會學在研究政治與社會關係時的基本方式。正是為了研究政治與社會的錯綜複雜的關係,政治社會學的分析涉及下述主要範疇:(1)政治的社會根源,(2) 共同體權力, (3)社會結構和政治, (4)社會和政治變革, (5)政治結構,(6)政治發展,(7)政治精英和政治體係,(8)政治體係的類型,(9)政治對社會的作用。
政治社會學的發展可以分為三個階段,即思想形成時期(古希臘時期到19世紀末)、係統化時期(19世紀末到20世紀初)和學科化獨立發展時期(第二次世界大戰以後至今)。社會學家為政治社會學的發展作出了很大貢獻。
19世紀是政治社會學係統思想基本確立的時期。在這一時期,不僅社會政治思想循著其原有的思路繼續在國家觀、政府論方麵取得長足進展,出現了邊沁、約翰。密爾等著名政治思想家,更重要的是出現了以孔德、斯賓塞為代表的實證主義思想家,他們以社會改革為目的,試圖把人類社會當作一個整體加以研究,並首倡運用科學方法,通過觀察和實證來進行研究的新思路。這種把社會學方法和政治問題研究結合起來的趨向創造了政治社會學這一新的學科體係的理論雛形,即從種種社會因素的研究出發,係統探討社會因素與政治活動的相互作用及其規律性,以實現社會的良性運行和協調發展。從這種意義上說,孔德和斯賓塞也應歸入政治社會學的開拓者之列。
19世紀末,政治社會學向學科化轉變。作為政治社會學獨立性的表現,莫斯卡、帕累托和韋伯等經典社會學家將政治社會學和他們的著作緊密結成一體。意大利政治及社會學家莫斯卡在其政治方麵的第一部著作《政府理論和議會政府》(1884)中即已談到了“政治階級”的概念,這一概念最終成為現代西方政治社會學重要組成部分的政治精英論的初版。他在其分別於1896年和1923年出版的二卷本《政治學概要》中發展了這一概念。從方法論上講,莫斯卡強調政治科學的進步要紮根於研究社會事實,他認為曆史方法是政治科學的基本方法,“廣博的準確的曆史知識”是完善運用曆史方法的必要條件。帕累托在其1916年出版的《論普通社會學》與《精英和社會》等書中同樣論述了自己的精英理論。從1920年開始,他最關注的一個問題是:什麼因素使人們從事政治活動?政治活動的深刻動因如何?政治權力是怎樣興亡的?正因為如此,熊彼特認定帕累托後來的著作為“政治進程的社會學”。韋伯雖然稍後於莫斯卡和帕累托,但在政治社會學思想方麵較他們豐富。韋伯曾深入研究了政治理性化、政治領袖作用、政治權力等主要問題,並在其《政治學是一種職業》、《經濟和社會》(1921)等著作中對此進行了廣泛闡述。盡管韋伯的政治思想存在著兩麵性,其民主主義因素受到納粹理論家們的攻擊,而其集權主義、反民主主義的一麵又為資產階級自由主義者所不滿,但其政治理論中也不乏合理因素,尤其對完善政治社會學有突出價值。此外,韋伯在政治權力研究方麵的基本方法論思想在很多方麵亦決定著現代資產階級政治社會學的方向和內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