曼海姆論述了知識過程的社會過程。他認為在知識過程背後有種種社會力量的作用,例如在各種經濟活動、政治事件甚至對於世界的種種不同解釋的背後均隱含著不同的、互爭勢力的社會群體的競爭作用。社會背景在知識背後具有無形的勢力,思想與意識不是某某天才偶爾所致或突如其來的結果,一定有一個群體集合的曆史經驗作為他不加思索而視為當然的東西。在日常生活中對於共同的對象卻產生了矛盾的解釋,這一現象的原因不在於對象本身而在於有不同經驗為背景的個人有不同的期望、目的和衝動。同樣,如果在社會領域內討論之所以存在相互矛盾的意識形態理論,其原因不在於“純理論的分野”,而在於利害相反的利益集團之間由於敵對與競爭而造成的結果。所以不同的知識形態乃起源於不同利益的社會群體對世界作了不同的解釋而已。
他認為要把不同的思想觀點與不同的社會集團聯係起來,進而再聯係到它們背後的社會結構。在此基礎上他提出了知識社會學的研究步驟:第一,“憑著現存的思想殘片,重新整理出其中隱含的整個思想係統(即思潮)”,即建立一個理論上的研究框架來概括各單個的思想觀點、目的是建立一個較高層次的解釋框架。第二,如果一個時代有幾個思潮並存,那麼就應考察諸思潮間的關係。第三,要分析社會集團間的關係(或社會階層的結構)以及某個集團(或階層)的利益和旨趣,以便使思想觀念落實到社會存在的基礎之上。第四,分析社會集團與社會思潮的“投注”關係。曼海姆通過區分“社會階層與知識階層”使這種投注關係具體化。
3.貝爾納的科學社會學理論
貝爾納《科學的社會功能》一書,是公認的科學學經典之作。在貝爾納科學學的論著中,包含著豐富的科學社會學思想。他從科學觀、科學與社會相互關係、科學的社會規範、科學增長模式和科研管理等5個方麵闡述了他的科學社會學思想。
貝爾納突破了對科學認識上的狹隘的認識論閾限和靜態模式,從更加廣闊的視野上,從科學與社會的相互作用上,對科學的社會地位和角色做出了新的界定。首先,他把科學看作是一種社會建製,即科學是一種體製化的社會活動。其次,科學又是一種特殊的生產手段,是維持和發展生產的主要因素。貝爾納並不否定科學是一種知識體係,但貝爾納更為強調的是科學知識的創新性。
根據貝爾納的概括,科學對社會的作用表現在三個方麵:消除可以預防的人類禍患;開辟可以滿足社會需要的種種新的活動領域;然而更重要的,“它是變革社會的主要力量”。但他同時也清醒地看到了科學對社會發展的負麵影響。科學帶來新的生產方法,反而引起失業和生產過剩,絲毫也沒有減輕普遍存在的貧困;科學造就新的武器,卻使戰爭變得比任何時候都可怕,甚至從根本上威脅到人類的生存。科學的這些消極影響,並不是科學自身的罪責,而是由對科學的不合理的社會利用造成的。要使科學充分發揮作用,實現技術和社會的全麵進步,造福人類,就要有一個合理的社會製度,並通過科學的科學政策對科學的發展進行有效的社會控製。他提出,科學的政治化與社會的科學化兩個命題,集中概括了他關於科學與社會相互關係的思想精粹。前者明白地揭示了社會對科學的製約或科學對政治的從屬,後者則集中表現了科學的社會功能。
在科學管理方麵,貝爾納論述中的以下幾個方麵特別值得引起我們的重視:貝爾納認為有必要在世界範圍內合理規劃科學,通過國際合作使所有國家都受益;貝爾納大力倡導科學發展戰略學,通過製定長期的科學規劃,來推動科學的全麵進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