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82章 社會學的經典應用(5)(1 / 3)

科學知識社會學的哲學回歸使其發展遇到了很多困難。比如拋棄實證主義的研究方法受到了來自實證主義的許多責難和攻擊。勞丹認為以科學概念和理論內容為解釋對象的社會學其發展前景是有限的,它的失敗是因為科學信念本質上不受社會影響,因而也不接受社會學解釋。布魯爾的科學知識社會學研究的強綱領,由於內容和方法的局限受到攻擊,不得不把它修改為弱綱領。

二、知識社會學經典理論

1.舍勒的古典知識社會學理論

舍勒的知識社會學雖然以哲學為基礎,但其內涵到處充滿了社會學的創意性。舍勒認為“全部思想、知識、知覺和認識的全部形式具有社會學的特性”。因為在他看來,全部知識的內容甚至全部知識的客觀有效性不是由社會利益的思想決定,而是由社會利益支配的思想決定並且獲得知識的思想“形式”也必然由社會結構共同決定。舍勒把知識形態做了詳細的劃分,並認為在知識結構中,人為的程度愈高,變化則越快,如形而上學知識比宗教變化快,比實證知識變化慢,實證知識每小時都在改變。

20世紀20年代,舍勒在他的《知識社會學問題》一文中正式提出了“知識社會學”這一概念。舍勒首先特別強調,無論任何社會形態、任何社群、任何社會年代、任何時期的文明,都必然擁有屬於它自己的價值與法則以及大家共同接受或建立的特殊實體秩序。這個事實說明了社會事實的複雜性與變化性,並由此形成了知識社會學的兩大特色:第一,社會學知識的類別日益趨向多元化;第二,社會實體與知識類別之間,帶有不同密度的關聯性。故此,對舍勒而言知識本身永遠是集體的產物。由此可以看出舍勒的觀點很明顯地是非常社會學的。

舍勒對韋伯的知識社會學觀點進行了批判,盡管這種批判是在哲學領域,但是舍勒對韋伯知識論思想的哲學批判形成了他自己的知識社會學理論。舍勒還認為值得知識社會學研究者重視的問題則是,不同時代與相異的社會,就會產生不同等級的知識。譬如,文藝複興後的歐洲社會,尤其工業革命後更為明顯,乃至於成為科技知識占優勢或居高峰的社會;相反地,一直到20世紀初期,亞洲社會則以解放知識或神學知識為主流。至於早期的希臘社會一直都是哲學知識的天下。此外,舍勒指出,不同社群也會產生相異的次文化或知識。其中,政治社群所產生的優勢次文化,成為一般所謂的政治意識形態,舍勒將它稱之為“部分意識形態”。依照舍勒的看法,任何次文化或知識,都帶有“主觀獨斷性”與偶像崇拜的特征。故此,如何依照其產生的社會實體背景,將這些次文化或知識轉化成客觀性與普遍性文化或知識,則屬於社會精英所應扮演的重要角色。

舍勒的三種知識類型觀,既肯定了實證型知識的正當性,又指出了它的邊界,這一點與韋伯是一致的。同樣重要的是,知識類型論抵製了孔德式或黑格爾式的知識演進論,否定了由此演進論引導出的某種知識(實證知識或絕對精神知識)的曆史優越性,馬克思的階級知識優越論不過是這兩種知識演進論的變種。舍勒的“共契主義”社會論述並不是無可爭議的,但其知識類型論畢竟提供了一個恰當的知識社會學原則,有助於到位地審理個體信念與社會製度的正當論證及知識類型的關係究竟是怎樣的。由於世界觀是任何知識類型的預設,在舍勒那裏,世界觀理論就進一步轉換成知識社會學的問題。

2.曼海姆的古典知識社會學理論

曼海姆立足於“知識的社會決定”這一立場,對人類知識與人類不同社會群體之間的關係做出了社會學分析。曼海姆認為,知識的過程在曆史上實際的發展並不是由於內在的定律,不隻是由於事物本身性質或“純乎邏輯的可能”。事實上在許多舉足輕重的方麵,都是被極其繁複的理論以外的因素所影響,這些因素與純理論的因素相區別,可以叫做“生活條件”的因素,即社會因素。如果不充分地研究這些因素,那麼科學知識就會被蒙上一層籠統而不著邊際的相對論色彩,從而導致人類認識論的危機。知識社會學要解決知識怎樣被社會因素所支配的問題,解決的辦法是承認這些支配關係並科學地考察、利用這些關係來修正研究的結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