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位作家在談到“浪費生命”時說:“如果一個人不爭分奪秒、惜時如金,那麼,他就沒有奉行節約的生活原則,也不會獲得巨大的成功。而任何偉大的人都爭分奪秒、惜時如金。”如大發明家愛迪生,平均三天就有一項發明,正是抓住了分分秒秒的時間進行了仔細的研究。愛迪生常對助手說:“浪費,最大的浪費莫過於浪費時間了。人生太短暫了,要多想辦法,用極少的時間辦更多的事情。”
一天,愛迪生在實驗室裏工作,他遞給助手一個沒上燈口的空玻璃燈泡,說:“你量量燈泡的容量。”然後,低頭繼續他的工作。
過了好半天,他問:“容量多少?”他沒聽見回答,轉頭看見助手拿著軟尺在測量燈泡的周長、斜度,並拿著測得的數字伏在桌上計算。他說:“時間,時間,怎麼費那麼多的時間呢?”
愛迪生走過來,拿起那個空燈泡,向裏麵斟滿了水,交給助手,說:“裏麵的水倒在量杯裏,馬上告訴我它的容量。”
助手立刻讀出了數字。
愛迪生說:“這是多麼容易的測量方法啊,它又準確,又節省時間,你怎麼想不到呢?還去算,那豈不是白白地浪費時間嗎?”
助手的臉紅了。愛迪生喃喃地說:“人生太短暫了,太短暫了,要節省時間,多做事情啊!”
數學家陳景潤,夜以繼日,潛心於研究數學難題——哥德巴赫猜想,僅是演算的草稿就有幾麻袋,但終於證明了這道難題,摘下了數學皇冠上的明珠。偉大的文學家魯迅先生有句格言,“哪裏是天才,我把別人喝咖啡的時間都用在工作上。”他為我們留下了六百多萬字的精神財富,正是由於他把別人喝咖啡的時間都用在了寫作上的緣故。世界無產階級的革命導師馬克思,臨死前還爭分奪秒地寫《資本論》……
意大利傑出畫家達·芬奇曾說過:“勤勞一日,可得一夜安眠;勤勞一生,可得幸福長明。”列夫·托爾斯泰的格言:“你沒有有效地使用而放過的那點時間,是永遠不能返回的”。還有人問過達爾文:“你怎麼一生能做出那麼多的事呢?”他回答說:“我從來不認為半小時是微不足道的一小段時間。”這樣一些名言、格言、話語深切地告訴人們:有成就、有作為的許許多多的人們,他們無不是因愛惜時間而得到成果的,他們用珍惜時間的妙法度過了他們青春的歲月。
時間是寶貴的。上帝賜給我們生命的同時也賜予我們由時間相伴的旅程,而且時間的長短快慢對每一個人來說都是一樣的。它不會因為你是百萬富翁而多給你一秒,也不會因為你的遲緩耽擱而等待一分。就像民諺所說:“時間好比河中水,隻能流去不能回。”古人還用“白馬過隙”來形容時間的飛逝,又用“寸金難買寸光陰”形容時間的寶貴。
時間看起來好像很多,太陽如常升起,月亮依稀落下,周而複始,沒有窮盡,但對我們每個人來說,一年三百六十五天,一天八萬六千四百秒,伴隨著你的心跳。不管你是在穿衣吃飯,還是玩耍睡覺,時間決不會停留,絕不增加。記得小時候傳唱的兒歌嗎?“明日複明日,明日何其多,我生待明日,萬事成蹉跎”。在不知不覺之間,人生就會從少年而青年,青年而壯年並走向老年。
富蘭克林曾說過:“你熱愛生命嗎?那麼,別浪費時間,因為時間是組成生命的材料。”從中足見珍惜時間的重要意義。珍惜時間就等於延長生命,浪費時間就等於慢性自殺,這是不可否認的。
在某一天早晨的上班途中,張博濤信誓旦旦地下定決心,一到辦公室立刻著手草擬下年度的部門預算。他於九點鍾準時走進辦公室。但他並沒有立刻開始預算草擬工作,因為他突然想到不如先將辦公桌及辦公室整理一下,以便在進行重要的工作之前為自己提供一個幹淨與舒適的環境。
他在打掃房間與整理辦公桌時,總共花了三十分鍾的時間。雖然他沒有按原定計劃在九點鍾開始工作,但他絲毫沒有後悔,因為這三十分鍾的清理工作,不但已獲得顯然可見的成就,而且它還有利於以後工作效率的提高。張博濤麵露得意神色隨手點了一支煙,稍作休息。這個時候,他又在桌上無意之中發現,報紙上的彩圖照片是自己喜歡的一位明星,於是情不自禁地拿起報紙來。等他把報紙放回報架後,十分鍾的時間又過去了。這使他略感不自在,因為他已自食諾言。可他又一想,報紙畢竟是精神食糧,也是重要的溝通媒體,身為企業的部門主管怎能不看報,何況上午不看報,下午或晚上也一樣要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