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個家長的心情我們可以理解,但這個家長的舉措明顯有不當之處。孩子是受教育者,孩子在受教育過程中應學會適應周圍的環境。孩子和老師之間出現不和諧因素,就要求換班級,當這孩子將來走向社會,對自己的領導不滿意,對自己的工作不滿意,還要這樣挑剔、換下去嗎?當出現這樣的情況時,家長可以找老師談一談,知己知彼,然後,共同研究教育孩子的對策。當孩子和老師有了誤會和衝突時,家長聽孩子的一麵之詞,反而助長了孩子身上的一些不良傾向,不利於孩子健康性格、心理的形成。
四、連續性
教育孩子就怕熱一陣,冷一陣。有一句俗語說得很形象,“死蝸牛哭舅母,記起來一陣子”。是形容那些做事沒有恒心漫無目的的一類人,家庭教育最忌的也是這一點。
1.教育手段上要“持之以恒”。
家長對孩子的要求,一定要保持一個連貫性和係統性。先前是什麼要求,後麵仍要堅持。隻要是有利於孩子成長的教育思想,教育方法,教育手段,教育舉措,一定要堅持。小學如此,初中也要如此。
我們要塑造一個什麼樣的孩子?我們要讓孩子養成一個什麼樣的習慣?我們要讓孩子完成一個什麼樣的目標?我們目前要完成一項什麼任務?家長深思熟慮之後,應該是“言必行,行必果”。要做好這一點,家長首先應該給孩子樹立一個榜樣。家長無論有多忙,都應該爭取和孩子一道完成已定的目標和任務。而在這些任務中,習慣的養成最為重要。比如,讓孩子養成好的衛生習慣,是很讓家長頭疼的事情。家長給孩子提出要求,自己的房間要自己打掃,收拾。一次,兩次,孩子堅持得很好。但沒過幾天,孩子懶惰了,家長一忙,這事兒又忘到九霄雲外去了。孩子的房間又是一團亂麻。又如,家長提倡與孩子親子共讀,共讀一本書,並一起談心得,談體會。起初很不錯,兩人比賽,你追我趕,很是熱鬧,孩子的心也很熱乎。但到後來,家長堅持不下去了,孩子看到家長說話都不算數,也變成了先頭熱,後頭冷了。
2.教育理念上要“與時俱進”。
隨著孩子年齡的增長,家長的教育思想、教育方法、教育藝術也要相應地進行變化。如,小學低年級的孩子,依賴性強一些,家長的要求可能會更多地得到落實。而隨著年紀、年級的增長,孩子的自我意識、獨立意識逐漸增強,這就要求家長更多地要以商量的語氣同孩子協商解決。同時,隨著孩子的成長,他們有了更多的隱私空間,需要家長有更多的智慧和藝術來處理。這就要求家長要不斷學習兒童教育學、心理學,細心觀察孩子身上的細微變化,並及時采取靈活有效並有針對性的教育方法。這樣才能以變通適應發展,獲得教育孩子的最佳路徑。
現在,在家長中有這樣兩種教育傾向。一種是一個教育方法用到老,不知道變通。小學低年級很管用的方法,但到了中、高年級,發現方法不靈了,家長很無奈。另一種是家長用父母曾經對自己的教育方法教育現在的孩子,因水土不服而出現很多問題。這都是家長在教育方法上缺乏科學性和係統性所導致的。
要做到家庭教育的連續性,家長就要掌握一些孩子不同年齡段的發展信息,下麵這些信息是國內外近半個世紀以來的研究成果,供家長們借鑒。
5至6歲是掌握詞彙的關鍵期;
9至10歲是孩子行為由注重後果過渡到注重動機的關鍵期;
幼兒階段是觀察力發展的關鍵期;
小學一二年級是學習習慣培養的關鍵期;
小學三四年級是紀律分化的關鍵期;
小學三四年級是邏輯思維發展的關鍵期;
小學階段是記憶力發展的關鍵期,是記憶的黃金時代。
五、趣味性
針對小學生注意力集中時間短的特點,家庭教育中應盡量做到生動活潑,有趣有意味。以促使孩子在輕鬆愉快的氛圍中得到健康成長和發展。
1.用“遊戲”做“抓手”。
我們在小學生的作文記事中,常常看到孩子們會沉醉於父母親創設的遊戲氛圍中。如有的孩子寫經常與爸爸媽媽開展成語接龍比賽。爸爸、媽媽、孩子齊上陣,誰在接龍中失敗了,誰就表演節目,要麼是唱歌,要麼是跳舞,孩子很是開心。我們經常看中央電視台的“神州大舞台”節目。這個節目創意很好,在節目的演出中,一家人盡顯其英雄本色,親子味兒很濃厚。這樣的活動,既展示了家庭成員的才能,又顯示了家庭成員的凝聚力,也讓家庭成員間欣賞到對方的優點和藝術才華。在排練過程中,互相協作、吃苦耐勞、美感等都得到開發和訓練。這樣的活動,不僅僅隻是一時之功效,更重要的是會影響到孩子的一生。孩子長大後,會將這種濃濃的情愫進一步傳遞給自己的孩子和家庭。我們每一個家庭成員並不全是藝術特長人才,但像踢毽子、放風箏、捉迷藏、猜謎語等活動,我們完全可以開展起來,以調動少年兒童參加活動的積極性,並讓其從中受到教育。
2.用“語言”做“媒介”。
孩子不喜歡呆板的說教,要想使他們願意聽父母說話,父母的說話方式也很關鍵。其中幽默的語言,不僅是談話的調料,也是智慧的火花。既能保持親子之間的有效交流的暢通無阻,還能浸染孩子讓其養成一種幽默的思維習慣和表達方式,有助於孩子用同樣的方式待人與處世,變得輕鬆開朗並討人喜歡而有更多的朋友。
下麵這個案例,很讓人玩味。
姚彩霞的兒子一心想上五台山當和尚,這時,責罵是沒有用的,說不定反而激起孩子對現實生活的反感。姚彩霞在聽到兒子這種想法時,口氣平靜地問:“當了和尚你能做些什麼呢?”兒子胸有成竹地回答:“念經,我每天念經。”“念經也要有文化,經文都是古漢語,和尚裏頭碩士多得很,你才念了三年半的書,字還認不全,經文怎麼看得懂呢?”兒子愣住了。她口氣越發輕鬆:“還有,和尚可都是不吃葷的。你要想當和尚,行,媽媽在家裏先給你訓練訓練。從明天起,給你開小灶,每天吃青菜拌豆腐1“這個……”,兒子張口結舌。
輕鬆的語調,巧妙地化解一場信仰危機,解決了教育過程中說教的無力和蒼白,達到了不教勝教的效果。
3.用“故事”做“橋梁”。
借助故事中的情節,在兒童身上可以起到潛移默化的效果。
案例:
2009年以來,平川區大水頭學校國學經典誦讀活動搞得有聲有色。學校將誦讀與故事講解相結合,進一步增強了誦讀的趣味性和實效性。如“黃香溫席”“孔融讓梨”等故事,孩子們聽到後,紛紛效仿故事中的人物,做出一件件大孝大愛的舉措。有一個叫做馬福蘭的孩子,她聽到這些故事後,當天晚上就親自給媽媽洗腳,修剪指甲。還有的孩子,在父母親過生日時,主動唱《生日歌》。有一位孩子,他的爸爸是井下工人,受傷後,媽媽在醫院裏伺候爸爸,自己做好飯後,將飯送到醫院裏,替媽媽照顧爸爸,在病床旁陪護了爸爸一夜。
這些溫潤的故事讓我們的心田為之溫暖而悅暢。這些人性的光輝在孩子們身上體現出來,家長們會是多麼的開心而愉悅無盡埃小學生年齡小,家長們更容易借用故事這把鑰匙,開啟學生的心智。當孩子還小時,家長可以講故事給孩子們聽。當孩子已學會拚音,認得較多的漢字後,家長可以傾聽孩子的朗讀或講解,同孩子一道分享美麗的故事情節,享受親子之愛,沐浴書籍中人性的溫暖與光輝。
這是多麼有詩意的場景埃當你沉浸在這麼歡快,這麼有詩意,這麼浪漫的氛圍中時,你還會為教育的無力而苦惱嗎?孩子們還會為教育的枯燥單調而煩惱嗎?
家長朋友們,我們相信,在您和孩子共同創設的民主寬鬆、激勵賞識、齊心協助、連續有效、生動活潑的家庭氛圍和教育場景中,我們的孩子一定會像芝麻開花一樣,節節攀高。
參考文獻:林格的《教育是一種大智慧》(清華大學出版社2007年1月出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