店主一見她對飾品感興趣,立馬又一次湊上前來介紹——每多賣出一件飾品,他也可以多打點小酒喝不是。
無視店主說的天花亂綴,依鈴依舊逛得漫不經心,她看了看讓人垂涎的精美飾品,懶洋洋地拋了拋手中密銀鑲嵌的精美耳綴,輕聲嘟囔道:“沒感覺呀!”
這可讓熱情滿腹的店主一下熄了火。
將耳綴遞回展示台,繼續慢悠悠地向前挑選,與大多同年齡的女孩們相比,鈴鈴的購買欲簡直少得可憐,一般情況下又不喜歡戴裝飾物,購買東西時全憑眼緣,隻要合了她的眼,她是毫不吝惜金錢的,不過,目前為止,還真是沒買過什麼飾品倒是真的。至於給奶奶買得吃的東西,要返回時的另一頭買的。
晃蕩來,晃蕩去,覺得都快把那名店主給晃蕩出火氣來時,隻聽依鈴發出一聲輕輕的驚異聲,便從那個偏僻的展示台拈起某樣事物,然後站起身來,詢問道:“這是什麼?”
等了半天終於等到依鈴主動詢問了,店主熱情湊上前來,方要提起萬分熱情時,待他看清依鈴手指中拎起來的東西,店主的熱情就如同被霜打了的茄子,一下子又沒了。不過,這生意來了,該介紹還得介紹——總歸這生意還要做不是?
“小姐的眼光是真獨特,這可是我們店裏的獨一份了。”
依鈴挑挑眉頭
“怎麼,沒人買?”
店主臉色一凝,而後又無奈歎了一口氣,為了生意,他還是解清楚得了:“這個指環是我去年春節前一天的晚上,要關店門時,有位老乞丐,上門討飯。我看正是年節前後,天氣又冷,就給了他五個包子和一小瓶酒。那老乞丐也沒說什麼就接了,臨走的時候就放了這個指環在櫃台上。你看這黑不黑、灰不溜秋的,也不是玉石,也不是木質。我也請的鑒定師傅,也不知道是什麼質地。所以呀,小姐,如果你要,我也就算你便宜點,就當我那一頓飯錢了。”
老板心想一老乞丐,也不會有什麼好東西,況且這都一年了,才隻有這一位小姐詢問。
依鈴一邊聽著店主的話,一邊打量著手上的指環,這是個很簡單的指環,由一條大約一公分寬的灰線纏繞而成,指環摸起來手感很舒服,頗有幾分古樸的味道,又有幾分溫潤如玉的感覺,光從手感猜測,指環的質地非金非玉。依鈴自己也不知,為什麼會拿起這個指環,隻覺得越看越順眼,她目測了一下指環的大小,然後嚐試性地將指環套入自己左手小拇指上,指環初一套入,她感覺指環稍微有些緊,右手拈著戒指轉了幾圈,依鈴突然發現指環居然在轉了幾之圈後變得非常地舒適,那種恰到好處的感覺讓人放鬆非常,完全感覺不到手上戴了個指環。這下,她更是覺得這個指環順眼。
店主也是個機靈人,他看著依鈴不斷把玩著指環,頗有幾分愛不釋手的味道,連忙說道:“小姐要真喜歡這個指環,大可買回去純當個裝飾品。我算你便宜點”
“老板說說。怎麼賣呢?”依鈴聞言,低低一笑,
店老板嘿笑著,並不言語,伸出十個指頭一比。
依鈴抬高手,遠遠地看了幾下手上的指環,爽快的付了十元大鈔。
出了玉器鋪子,這時候,媽媽和同村的人也買好了香燭紙錢,
白雲寺地處白雲寺村,為中原四大名寺之一,原名白衣庵,始建於唐朝貞觀年間。相傳每逢夏秋季節便白雲繚繞籠罩寺院,景色奇異,故名為白雲寺,取名觀音堂,又名白衣庵。據說唐初貞觀元年,睢州城西北方向出“海市蜃樓”,半空中出現一蓮花座,觀音打坐其上,之後高僧傑安就在這一帶找到個大土丘,左臨濉水,右靠汴水,他認為是福地,募捐建寺名觀音堂。到了唐開元年間,高僧一明主持寺務,他對觀音堂大力擴建。但時值盛夏,工程進展緩慢。一明麵南焚香禱告,希望有白雲遮日,方便幹活。果然,文殊菩薩在工地上空撐起法傘變幻成舒卷白雲,工地上涼爽宜人,工程如期完工。之後,相傳每當夏秋季節,這裏都是白雲繚繞,景色奇異,一位法號良介的和尚做方丈的時候,把它改為白雲禪寺,後人簡稱白雲寺。白雲寺整體建築古樸典雅,雄偉壯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