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24章 會展全球化與預警(3)(1 / 3)

三、文化創意會影響會展預警機製嗎

(一)會展企業國際化危機中的利益相關者

1.利益相關者【1】

將利益相關者(stakeholders)的概念引入會展企業國際化危機管理,是十分必要而且意義重大的。企業的本質是利益相關者的契約集合體,利益相關者是所有那些在公司真正有某種形式的投資並且處於風險之中的人。企業利益相關者包括股東、經營者、員工、債權人、顧客、供應商、競爭者、政府部門。由於契約的不完備性,使得利益相關者共同擁有企業的剩餘索取權和剩餘控製權,進而共同擁有企業的所有權。對所有權的擁有是利益相關者參與公司治理的基礎,也是利益相關者權益得到應有保護的理論依據。在整個契約係統中,企業與利益相關者是互為主客體的互動關係,單純從組織角度考察權利與義務的平衡機製,顯然是不夠的。

2.利益相關者的特征

利益相關者的特征,需要從利益相關者在其與公司建構的契約係統中所處的地位和扮演的角色來考察確定。通過考察我們可以看出,利益相關者的特殊性表現在以下幾個方麵:

(l)權益的合理性,即公司的利益相關者對某種權益要求的正當性和適合度。不同的利益相關者,因其規模、結構的不同,態度與立場的不同,與企業保持著不同層級的利益關係。維係這些關係的一個前提條件是利益相關者按照契約應得到合理的保護和實現。

(2)影響的直接性,即不管是來自企業內部還是外部的利益相關者,都與企業有著較為明確和相對正式的互動關係,而較之非利益相關者,則往往對企業的決策、政策和行動具有更直接的影響力。

(3)利害關係上的緊要性,即利益相關者需要企業對他們的立場和要求給予緊急關注和有效回應的程度。

(二)會展企業國際化危機預警

我國古代有著豐富的危機管理思想,老子《道德經》中說道:“其安易持,其未兆易謀,其脆易泮,其微易散。為之於未有,治之於未亂。”【2】這句話的意思是說在危機初露征兆的時候就應著手治理,危機的破壞就容易控製在很小的範圍內,安全也就容易保障,其核心思想就是預防,強調在危機還未形成之前就進行治理,使其化於無形。

1.概念

所謂危機預警,是指會展企業采取定量和定性相結合的方法,對危機誘因及危機的征兆進行事先監測和評判,並據此做出危機示警的管理行為。會展企業跨國經營麵臨著無數的風險與潛在危機,會展企業危機預警的本質就是對危機進行事前預防和處理,使其實現對企業的危害最小化。從組織行為學上來看,危機預警屬於危機管理體係中的事前管理範疇,是組織由常態管理進入到危機管理的轉折點。危機預警一方麵是企業風險管理的延續和升級,一方麵也是危機管理實戰流程的開端和真正起點。

2.組成部分

危機預警需要由危機預警係統來完成,其一般由三部分構成:危機檢測子係統、危機評估子係統和危機預報子係統。企業對危機發展動態的檢測,主要包括以下內容:首先,在風險向危機轉化的臨界點,敏銳地發現危機的征兆,並根據對征兆的分析,得出或驗證有關危機演進的初始判斷。其次,即時檢測危機的發展速度和影響程度,已規劃危機應對的總體原則和可行步驟,力求“以不變應萬變”和“以變製變”的有機統一。再次,調查研究利益相關者的態度和行為,從大局著眼,權衡利弊,在利益相關者的互動中正確處理大與小、點與麵、遠與近的辯證關係。最後,追蹤檢測危機議題,了解議題形成的原因、傳播機製和變化趨勢,為有效設置、引導或改變議題提供決策資訊支持。危機評估在危機檢測的基礎上,對獲取的信息進行整理和評估,它主要包括兩個步驟,一是評估指標的設置,二是評估結論的形成。設置危機評估指標,目的是確立預估和評價危機的尺度。由於危機的複雜性和多變性,指標一般不可能是單一的,而是一個多元的評價體係,如時間指標、效益指標、財務指標、人力資源指標、聲譽指標和攻關指標等,這些指標組合成一個整體,指向一個共同的問題:分析危機信息,得出評估結論。

危機評估結論是製定危機管理策略和危機管理預案的根本依據,對危機管理的成敗起決定性的作用。危機報告至少應該包括三方麵的內容:一是分析危機發展的進程,全麵描述危機產生的誘因、演進過程和擴散方式,對危機的現狀作出判斷,對未來變化趨勢作出預期;二是對危機危害程度的客觀評述,如實反映已遭受的損害,估計可能發生的潛在損害,研究損害的對象和損害方式;三是對危機化解可行性的報告,指明應對危機所需要的主客觀條件和內外部資源,對危機預控的可行性策略提出建議。需要強調的是,無論是危機評估指標的設置,還是評估結論的形成,都需要在參照曆史經驗、結合現實情況,並理性預期未來的基礎上進行反複論證,以求做到謀定而後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