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中日文化創意的理念比較
(一)中日動漫產業發展的“天壤之別”
如果說在文化創意產業的其他行業中,中國與日本尚可一爭高下,有點甚至做得更好(如電影製作、圖書出版等)或者潛力巨大(如遊戲產業);但是到了動漫產業的實力對比上,中國則完全不能與日本抗衡,差距可謂有“天壤之別”。日本是當之無愧的“動漫王國”,向美國出口的動漫是其輸出鋼鐵產值的四倍,動漫已經滲入其社會生活的方方麵麵,英語裏動漫一詞“anime”就來源於日語。反觀中國,雖然社會各界已經看到了動漫產業所蘊藏的商機,也在覬覦著這塊蛋糕,但中國動漫產業前進的道路上仍處處艱難險阻。兩國動漫最初曆史上並沒有如此鴻溝。日本漫畫發展的最重要時期是第二次世界大戰後初期,而那時候的中國,也製作出第一部動畫片《鐵扇公主》。據說“鐵臂阿童木”之父手塚治蟲,最初就是受這部動畫作品的激勵而走上創作道路的。後來中國在20世紀五六十年代和七八十年代,出現了兩個動畫片發展的繁榮時期,分別製作出《大鬧天宮》、《哪吒鬧海》這樣高水平的代表作。但是進入90年代之後,由於種種原因,中國動漫製作能力始終在低水平徘徊,沒有精品問世,失去了自己的特色。
目前,中國動漫消費市場上充斥著的全是外國的作品和動漫角色,陪伴著“80後”、“90後”成長起來的幾乎都是日本動畫片以及美國迪斯尼的作品。本土唯一值得一提的是天辰的《虹貓藍兔七俠傳》,還因為其麵向的是低幼兒童,而不為業外人士所知。總體來說,中國動漫的發展現狀令人感到憂慮。
1.中日動漫產業製作上的差距
首先需要說明的是,“動漫”這個中文詞是我國的譯法,在日本,動畫(anime)和漫畫(manga)是分開的兩個不同領域,有明確的界限。在日本經濟產業省的數字內容產業發展戰略裏麵,動畫和漫畫就是作為兩方麵分別進行規劃的。如前所述,漫畫是日本出版業的主導力量之一,2003年在日本出版了漫畫單行本2393種,5.2833億冊,人均4.3冊,占書籍出版量的26%;漫畫雜誌291種,11.8609億冊,人均9.8冊,占雜誌出版量的15%;漫畫出版的產值達到5160億日元。而另一方麵,日本動畫片分影院動畫片、電視動畫片和影像出版物三類。日本動畫片公司約400家,其中具有整片製作能力的不過50家,其他390家協作配合,組成一個高效率的產業體係。2004年日本共生產了電視連續動畫片233部、影院動畫片83部,其他90部。電視係列動畫片迄今已製作了1500餘部,這在世界上絕無僅有。日本電視台每周新播放的動畫片有40~50集,年播出時間達到89萬分鍾。在日本,漫畫與動畫是既有區別、又有緊密聯係的兩個行業,漫畫競爭激烈、優勝劣汰,一般是那些市場反響好的作品才會改編為動畫片發行。
與日本動漫製作的繁榮相比,中國的漫畫市場則非常蕭條。20世紀90年代,盜版日本漫畫興盛一時;然而我國本土的漫畫雜誌一直銷量不佳,1995年創刊的《北京卡通》雜誌因為虧損嚴重,而於2006年宣布休刊。動畫片方麵,我國人均擁有動畫片長度隻有0.0012秒,而日本的人均擁有量是5~8分鍾。2006年我國規定的年播出量大約在26萬~26.3萬分鍾,這隻是日本播出量的30%不到;而我國實際年生產能力大約在8萬分鍾,隻占不到播出量的1/3。根據當年廣電總局出台的政策規定,各個電視台播出的國產動畫片比例不得小於60%,然而國內過少的產量,使得這個保護政策無法充分利用,導致2008年新的放寬政策的出台。
2.動漫消費上,中國市場潛力巨大
考察一下日本動畫和漫畫的市場規模變化,可以發現,日本動畫市場在20世紀90年代初和本世紀初分別有兩次比較迅速的增長周期;漫畫市場在進入上世紀90年代開始至今,規模保持平穩、略有下降。總量上,近年日本動畫加漫畫的一次流通市場的規模大約在7500億日元,約合人民幣500億元左右。
3.中國動漫產業所遭遇的待解難題
日本動漫產業在世界範圍內所向披靡,而我國國內的動漫產業卻一片蕭瑟,其痼疾可以歸納為以下四點:資金、政策、原創性以及盜版問題。首先,動畫片製作成本相當高昂,但我國動畫在製作資金上無法得到保障。
目前內地電視動畫片每分鍾的製作成本約需一二萬元,幾十集動畫片就需投入上千萬元甚至上億元。而國產動畫片收購價卻在每分鍾1000元左右,有的則低到每分鍾幾十元甚至免費,其播放回收的成本經常不到製作成本的50%。在如此捉襟見肘的製作成本下,產品質量難以保證。其次,政策限製動漫題材,脫離主流受眾的口味。目前國內電視台由於受到了政策限製,隻播放所謂不含暴力、色情等成人化因素的動畫片,審批非常嚴格,這使得國內動漫內容越來越趨向於低幼化、教育化,無法博得真正最有動漫產品消費能力的15~30歲群體的青睞。第三,原創性不足,缺乏感人的作品。我國的動漫作者幾乎全部在日本漫畫的影響下成長起來,開創自己的風格並非易事,因此作品模仿痕跡明顯。這樣的作品與日本成熟漫畫一對比,高下分明,也難獲得國內動漫迷們的追捧。第四,盜版猖獗,知識產權保護不力,是使國內動漫產業陷入惡性循環的原凶。國內對盜版和網上免費下載的寬容,使消費者越來越心安理得地享用“免費的午餐”,不肯為動漫的數字內容付費。這種做法使本來就資金匱乏的動漫製作業陷入質量下降——市場縮小的惡性循環。日本有著適合動漫發展的良好社會環境及政策支持,我國動漫產業遇到的這些問題,在日本幾乎可以說都不存在。我國動漫要想取得質的提升,必須想出對策逐漸解決這幾個難題。
(二)中日文化創意產業政策比較
1.戰略地位的比較
產業政策的製定和執行有效與否,取決於該產業在該國的地位,以及這個國家對該產業的重視程度。文化創意產業在我國方興未艾,並已經開始得到各方麵的重視;但是在日本,早已提出了“文化立國”的戰略構想,上升到國家發展戰略的地位。可見在地位上還是有所區別的。日本的國家發展戰略在一個半世紀裏大致經曆了三個階段:“軍事立國”、“經濟立國”和20世紀末的“文化立國”。這種轉變,一方麵是日本在取得經濟上的成功之後,向政治和文化領域謀求發展的要求;另一方麵,也有出於資源匱乏難以支持經濟長期發展等客觀因素的考慮。而我國對應的提法是20世紀90年代開始提出的“科教興國”戰略。它側重的是科學技術的振興及其向現實生產力的轉化。我國“十一五”期間重點發展八大產業,如電子信息業、生物產業、航空航天產業、新材料產業等等,無一不與生產力緊密相聯,但對文化創意這樣的“軟實力”仍然關注不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