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2章 名人姓名有學問(1)(1 / 3)

姓名是社會生活中代表個人的符號

姓名是人們成名的標誌

姓名寄寓著父母對孩子的期望

姓名是一個人終生的座右銘

一、李世民“濟世安民”

唐太宗李世民(599-649),是我國曆史上一位傑出的政治家。他出生在陝西武功縣的一個官僚家庭,父親李淵曾任隋朝郡太守與衛尉少卿。

相傳李世民四歲時,有位相士為他看相後對李淵說:這個孩子“龍鳳之姿,天日之表,其年及冠,必能濟世安民。”李淵正期望孩子長大後能幹一番“濟世安民”的大事業,一聽相士之言大喜,便為孩子取名“世民”。

李世民少年時便聰明英武,深謀遠慮,處事果斷。公元616年,李淵被任命為太原留守。其時各地起義軍紛紛舉兵反隋。李世民適應潮流,勸說父親起兵反隋,自己招兵買馬,收攬豪傑。翌年,李淵聽從李世民的建議,在太原豎起反隋大旗,18歲的李世民起兵任統帥,自太原出發,渡過黃河,直撲長安,隊伍由數萬人很快發展到13萬人。當年11月,李世民作為前鋒攻下長安。公元618年,李淵即位稱帝,改國號為唐。李世民在推翻隋朝創建唐朝的鬥爭中,是太原起兵的策劃者,削平群雄統一全國的主帥,表現出“濟世安民”的非凡才能,被封為秦王,任尚書令。

公元626年,李世民發動玄武門之變,除去了長兄太子建成、弟弟齊王元吉,李淵被迫傳位給李世民。這年8月,李世民登上了皇帝的寶座,次年改元“貞觀”,由此唐帝國進入一個新的曆史時期。

李世民即位後,常以“亡隋為戒”,順民心,求穩定,推行均田製,減輕賦稅,大力發展農業生產。他加強對地方官吏的考核,整頓吏治,發展科舉製度。他知人善任,任賢納諫,提倡犯顏直諫,博采眾議。大臣魏征常用隋末農民起義的教訓,提醒太宗“居安思危”,“慎終如始”。李世民在位的23年,文治武功都有巨大成績,社會經濟恢複和發展比較快,政治比較清明,社會秩序也比較安定,出現了成功上著名的“貞觀之治”。

李世民在治國中人如其名,表現出“濟世安民”的雄才大略。他執政時期,唐帝國成為我國曆代王朝中最為強盛的一個朝代,李世民被回紇、鐵勒等族尊為“天可汗”,貞觀時期被吏官譽為“海內升平,路不拾遺,外戶不閉”的太平“盛世”。他堪稱中國封建帝王中最傑出的人物之一。

二、“茶聖”陸羽

唐代茶葉科學家陸羽(733-804),字鴻漸,一名疾,字季疵,自號東岡子、桑苧翁,竟陵(今湖北天門)人。

陸羽的名字來曆頗具神奇色彩。他出生在竟陵一戶貧苦農民家裏,父親體弱多病,無力撫養,便將嬰兒遺棄在城郊的湖畔。龍蓋寺和尚積公看孩子可憐,便收養了這位棄嬰。據說,父母遺棄他時,一群鴻雁降於陸地,群集以羽翼保護這個可憐的孤嬰。《周易》中有“鴻漸於陸,其羽可用為儀”之說。於是積公和尚為他取名陸羽,字鴻漸。

陸羽自幼聰慧,但隻能在寺內伴青燈黃卷,聽晨鍾暮鼓,度過自己孤寂的童年。他口吃但善辯,9歲時,積公要他削發念佛,陸羽卻不願在廟中過著枯燥無味的生活,他幽默地回答道:“我無兄無弟,再削發為僧,沒有後嗣,豈不是要被儒者罵我不孝嗎?”積公和尚見他不從,便罰陸羽掃地、放牛、煮茶、幹雜活。

積公嗜茶,對各種茶葉的優劣、泡茶的技術、煮水的功夫,都十分精通。陸羽每每為其煮茶,都悉心學技,並得積公秘訣,日積月累,他也成為飲茶的高手。

陸羽還愛好讀書寫字,常伏在牛背上寫字讀書,因讀書而耽誤了放牛,常遭主人鞭笞。於是,他逃出寺院,外出謀生求學,獨立生活。

陸羽起初充當戲子,後來又充當伶師。他詼諧多智,玩世不恭。演戲之餘,他學寫詩歌,頗有所得。太守李齊物對他的勤學十分賞識,借書供他學習。陸羽獲此良機,更為勤奮,逐漸成為飽學之士。

陸羽青年時東遊江南,後來見湖州(今屬浙江)山清水秀,乃隱居苕溪之濱,閉門著述。

陸羽還是位詩人,他與女詩人李季蘭、僧皎然為友,吟詠互答,以博學多才聞名於江南。公元781年,唐德宗李適賞識陸羽之才,下詔拜他為“太子文學”,不喜做官的陸羽避而不受,一直未就此職。盡管如此,時人卻由此稱他為“陸文學”。

“不羨黃金,不羨白玉杯;不羨朝入省,不羨暮登台;千羨萬羨西江水,曾向竟陵城下來。”陸羽身處湖州,卻鄉思不斷,尤其是經常回憶起少年時在龍蓋寺煮茶問茗的昔日生活。他在燈下揮毫著書,把自己曆年研究茶葉所得撰成《茶經》三卷。這部書係統地總結了當時在龍蓋寺煮茶問茗的昔日生活。他在燈下揮毫總結了當時茶葉采製和飲用方麵的經驗,全麵論述有關茶葉起源、生產諸問題,並論及泉水質地、茶具優劣、煮茶火候等,是世界上第一部茶葉專著。

《新唐書·隱逸傳》說:“羽嗜茶,著茶經三篇,言茶之原、之法、之具尤備,天下蓋知飲茶矣。”《茶經》的問世,在世界茶學發展史上具有劃時代的意義,後被譯成英文、日文,傳播於世。他隱居著述,終老湖州,著述今僅存《茶經》和詩數首。後人為了紀念他對茶葉科學的貢獻,尊他為“茶神”、“茶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