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包拯拯民於水火之中
包拯作為封建時代清官的典型,其事跡長期流傳於民間,演為戲文。今天,人們仍可以從電視連續劇《包公》、《包青天》中看到他的形象。
北宋名臣包拯(999-1062),廬州合肥(今屬安徽)人,字希仁,號文正。由於他為官剛正,執法嚴格,老百姓都叫他“包公”或“包青天”。
包拯出生於一戶地主家庭。他生下後麵色較黑,家裏人給他取小名“黑子”。包拯之名據說是當地一位名儒寧老先生取的。九歲時包家延請寧老先生教包拯於家塾,先生見包拯聰明好學,儀表非凡,日後必成大器,便為他取學名拯,意為將來可拯民於水火之中;取字希仁,以奉行儒家仁政為己任;取號文正,富有文采且正派,“文正”合起來又是“政”字,言其將來理國政必為治世良臣之意。
“得天下英才而教育之,一樂也。”在寧老先生精心教育下,包拯勤奮學習儒家“修身齊家治國平天下”的理論,身體力行,嚴於律己。他沒有辜負老師取名時的期望,16歲時考中生員,天聖年間(1023-1031)考中進士,宋仁宗時任監察禦史,後任天章閣待製、龍圖閣直學士,官至樞密副使。他為官清正,不講情麵,辦案時注重調查研究,善於斷案,一些權臣貴戚都很怕他,老百姓則稱頌他為“包青天”。他任開封府知府時,社會上有“關節不到,有閻羅包老”之語。包拯著作有《包孝肅奏議》。
在封建社會,像包拯這樣公正廉明的清官是極少的。一些知識分子把解救人民痛苦的希望寄托在清官身上,於是在民間傳說的基礎上,以包公斷案為題材的戲曲和小說大量出現。在元代,包公戲尤為流行,像《包待製陳州糶米》、《包待製智勘生金閣》等。明代出現《龍圖公案》小說100則,每則寫一個包公斷案故事。晚清著名說唱藝人石玉崑演唱的拿手好戲是《龍圖公案》,後來有人將唱本稍加整理,形成公案小說《三俠五義》。
今天,在包拯家鄉安徽合肥市包河公園香花墩,促存有包公祠。它始建於明弘治年間。香花墩曾是少年包拯讀書處。筆者曾去過包公祠,祠內有包拯塑像和石刻像,陳列包拯墓出土文物和有關資料。祠周包河生紅花藕,傳說藕內無絲,“無絲”乃包公鐵麵“無私”的諧言。
四、蘇洵為蘇軾、蘇轍取名
一家三父子,都是大文豪。
詩賦傳千古,峨眉共比高。
1963年,朱德在遊覽四川眉山縣的三蘇祠時,親筆題寫了這首詩,表達了對蘇祠“一門三傑”的敬仰之情。
“三蘇”,指北宋著名文學家蘇洵和他的兩個兒子蘇軾、蘇轍,他們的文章在當時就很有名望,被稱為“三蘇”。這三位文學家均名列“唐宋八大家”。
蘇洵(1009-1066),字明允,眉州眉山(今四川眉山)人。他少年時興趣廣泛,喜歡遊玩,並不用心讀書。27歲那年他參加省試落榜,悔恨不已,才開始發憤讀書,熟讀經史百家著作。
七八年後,他終於博學多才,寫起文章來筆動如飛,一揮而就。《三字經》裏說:“蘇明允,二十七,始發憤,讀書籍。彼既老,猶悔遲,爾小生,宜早思。”指的就是蘇洵這段故事。
就在蘇洵27歲開始發憤讀書的這年,大兒子出生了。他為大兒子取名蘇軾,字子瞻。“軾”,古代設在車前供人憑倚的橫木;“瞻”,為眺望的意思;名與字合起來是說,可以憑軾而觀之,登高而望遠。蘇軾(1036-1101),號東坡居士,他就是後來聲名赫赫的北宋大詩人蘇東坡。
三年後,二兒子又出生了。蘇洵為他取名蘇轍,字子由。“轍”,指車輪碾過的痕跡;“由”,順之隨之的意思;名與字合起來說是,車輪順著轍痕,你就走吧!蘇轍(1039-1112),後來也成為宋代著名的散文家、學者。
蘇洵為兩個兒子所取的名與字,連起來是說:上車後憑軾而望,把好方向;順著轍痕,你就大膽前進吧!這兩個名字含意深刻,富有哲理,意在教誨兒子,在漫長的人生之路上,要經常憑軾而望,別走錯道;要順著車痕軌道走,以免翻車;把握了這兩條,才能走出自己的路,達到既定的目標。
蘇洵常悔恨自己少年時沒下苦功讀書,鑒於這段教訓,他對兩個兒子精心培養,幼年時就教他們讀書識字,後來又向他們逐篇講述諸子百家經典著作,年齡稍長後又輔導他們寫文章,學習司馬遷、韓愈和歐陽修的文章筆法。在蘇洵的教育下,蘇氏兄弟刻苦學習,讀書破萬卷,文章寫得流暢奔放,氣派宏大。
蘇洵並不主張閉門讀書,期望兒子能“讀萬卷書,行萬裏路”。公元1057年(嘉二年),當蘇軾22歲、蘇轍19歲時,蘇洵親自帶他們出川遊覽,拜訪名師大家,增加閱曆,並領他們進京應考。
“三蘇”到京城後,翰林學士歐陽修讀了蘇洵文筆犀利的《權書》、《衡論》等22篇文章後,讚不絕口,迅速起草了《薦布衣蘇洵狀》,將蘇洵及其文章推薦給了仁宗皇帝。不久,蘇洵的文章集出版了,文人們爭相誦讀和仿效。
1057年,進士考試在京城舉行。蘇洵覺得父親與兒子同入考場,自古罕見,再說過去曾多次名落孫山,萬一不中,豈不貽笑大方?於是他托病沒參加考試。
就在這次進士考試中,蘇軾和蘇轍兄弟兩人雙雙中了進士。主考官歐陽修讀了蘇軾的試卷後,預感到這位年輕人在文學上將來會超過自己,在給考官梅堯臣的信中說:“老夫當避路,讓他出一頭地也。”表現出一種高尚的讓賢精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