仁宗皇帝也很器重“三蘇”的才學。朝罷回宮,他高興地對太後說:“我今日得二文士,是四川的蘇軾、蘇轍。可惜我老了,恐怕不能對他們多加任用,隻好留給後人了。”不久,他對蘇氏兄弟分別委以官職,從此蘇軾與蘇轍少年得誌,步入仕途。
蘇洵雖然沒參加考試,鑒於他的才學,皇上也破格任命他為秘書省校書郎。
歐陽修在初讀“三蘇”文章時曾拍案叫絕:“筆挺韓(愈)筋,墨凝柳(宗元)骨,後來文章當屬此三人矣!”由於歐陽修的舉薦,加上蘇氏兄弟同中進士,當年父子名震京師,人稱“三蘇”。後來,蘇氏兄弟的文學成就遠遠超過了父親。
就在這次進京趕考前,蘇洵為了勉勵兩兄弟奮發上進,曾特意寫了篇《名二字說》,分析了兩人的名“軾”、“轍”與不同個性,送給他倆:輪輻(車輪裏的直木)蓋(車篷)軫(車後橫木),皆有職乎車,而軾(車前橫木)獨若無所為者。雖然,去軾則吾未見其完車也。軾乎,吾懼汝之不外飾也。
天下之車,莫不由轍(軌道),而言車之功,轍不與焉。雖然,車仆(傾翻)馬斃,而患不及轍,是轍者禍福之間。轍乎,吾知免矣。
這篇言簡意賅的短文,表達了蘇洵對兩個兒子的勸勉、擔心和希冀:以車前橫木比喻蘇軾,擔心他鋒芒畢露而不加掩飾;以車輪碾出的印痕來象征蘇轍,說他介於禍福之間,翻車殃及不到他,不會出什麼大問題。
人們常說“知子莫如父”。蘇氏兄弟後來的境遇證實了蘇洵的擔憂與預言。
蘇軾在“三蘇”中文學成就最大。他的詩氣勢磅礴,他的詞創豪放派詞風,他的散文自然活潑,他在書法、繪畫上也有很深造詣,這些非凡成就,使他成為歐陽修以後北宋文壇的領袖人物。但由於他剛正不阿,遇事敢言,對社會問題的洞察力又不如王安石深刻,在仕途上竟一生坎坷:起初因反對王安石變法而被貶官外地;1079年因“烏台詩案”遭誣陷被捕入獄,還是王安石仗義執言才免去殺身之禍,出獄後貶官黃州任團練副使;哲宗即位後,他因反對舊黨廢除新法,再度被貶離京城;晚年新黨重新上台,他又被貶往瓊州(海南島),成了改革派與保守派均難容忍的人。父親生前擔憂他鋒芒畢露是不無道理的。
蘇軾的雅號不少,“東坡”是他在以作詩“謗訕朝廷”罪貶謫黃州時取的。《宋史·蘇軾傳》載:“以黃州團練副使安置,軾與田父野為號,世人稱其為蘇東坡。蘇軾在東坡還建有草堂,取名為“雪堂”,因而又自號“雪浪翁”。
蘇轍從小性情溫厚,聰明好學。他既有筆力雄健的父親蘇洵為師,又有才華橫溢的哥哥蘇軾為友,受家庭熏陶,漸漸地也成為文學家。這正如父親為他起的名“轍”和字“子由”那樣,隻要順由車輪碾過的轍痕向前走就行了。他的散文寫得秀麗雅致,《宋史》稱“轍沉靜簡潔,為文汪洋澹泊,似其為人,不願人知之,而秀傑之氣終不可掩。”蘇轍曾任尚書右丞、門下侍郎等職,仕途平穩,不像蘇軾屢遭挫折。這也正如父親所預料的,蘇轍一生不會出大問題。
在人生路上無論順利也好,坎坷也罷,“三蘇”在中國文學史上的顯赫地位是早有定論的,蘇氏二兄弟的文學成就已大大超過了蘇洵早年的期望。這恰如清代書法家趙藩為三蘇祠題寫的楹聯那樣:“一門父子三詞客,千古文章四大家。”四大家指韓愈、柳宗元、歐陽修、蘇軾。
五、嶽飛展翅高飛
南宋民族英雄嶽飛(1103-1142年),出生於相州湯陰(今河南省湯陰縣)一個農民家裏。嶽飛剛生下來的時候,恰巧有一隻大鵬鳥從屋上飛過。父親嶽和、母親姚氏,就給他起了個單名叫飛,字鵬舉。“鵬舉”就是大鵬展翅高飛,表示希望兒子將來能“鵬程萬裏,遠舉高飛”的意思。
然而嶽飛生下來不到一個月,黃河決口,家鄉湯陰成為一片汪洋。嶽母急中生智,懷抱嶽飛坐進一口大缸口,隨波逐流,母子倆才得以保全性命。家中財產被衝得一幹二淨,嶽母含辛茹苦,幫人做零工,紡紗織布,掙點錢撫養孩子。
小小年紀的嶽飛愛聽故事,嶽母不顧一天工作的勞累,常常在夜裏抽空給他講古人刻苦學習、練武習文、仗義勇為的故事。為了讓兒子從小得到鍛煉,母親早早地為他準備好蘿筐和紫筢,讓他每天到山上去拾柴草。勞動之餘,嶽母教孩子讀書、寫字。沒有紙筆,就在地上鋪上一層細沙,用樹枝當筆,在沙上練習寫字。晚上沒有油燈,就點燃枯柴雜草。嶽飛很聰明,又肯用功,沒有多久,他就認識了許多字,並能一一地寫出來。經過常年的勞動鍛煉,嶽飛養成了一種克勤克儉、剛強正直的作風。
一天,嶽母發現嶽飛在沙地上寫滿“舉朋”二字,心想,我讓他寫“鵬舉”,他卻寫成“舉朋”,這不是心不在焉嗎?於是厲聲質問嶽飛。
嶽飛不慌不忙地回答:“母親要孩兒長大報國,可孩兒一人又能有多大能耐?所以孩兒意欲廣交朋友,舉朋報國。”
嶽母聽後恍然大悟,連聲說:“我錯怪孩兒了,你做得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