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嶽母支持下,嶽飛拜武藝高強的周同為師,並結交了牛皋、張顯、王貴、湯懷等同學朋友,共同練習武藝,立誌保家衛國。
嶽飛青年時就立下誓言:“以身許國,何事不可為。”20歲那年,為了抵抗金朝統治者的侵略,他和牛皋、張顯、王貴、湯懷等朋友一起,毅然投軍。嶽母為了堅定兒子抗敵意誌,臨行前在嶽飛背上刺下“精忠報國”四個字。
嶽飛沒有辜負母親期望,舉朋報國,同牛皋、張顯、王貴、湯懷一起結一心,在抗金鬥爭中屢建奇功,曾任清遠軍節度使,成了一位名傳青史的民族英雄。
六、李自成“有誌自然成”
明末農民起義領袖李自成(1606-1645),出生在陝西省米脂縣李繼遷寨一戶農民家庭,幼年時給地主放羊。
他本名叫鴻基,小名叫黃來兒。小時候家鄉有個姓賀的先生辦起一所學堂,黃來兒很想讀書,但因家境貧窮無錢上學,放羊中時常站在窗外俏俏偷聽。有一次,黃為兒不注意咳嗽了一聲,被正在講課的賀先生聽見了,賀先生出來問明他的情況,為他的學習精神所感動,當即答應收下他免費學習,還送給他一些書和筆墨,並不時給他講一些農民造反的故事。
有一回,黃來兒聽完賀先生講《史記》中陳勝造反的故事,深有感觸地說:“如今皇帝比胡亥(秦朝第二個皇帝)還昏庸,我們為何不像陳勝、吳廣那樣造反呢?”賀先生聽後,站起來豎起大拇指說:“好!你小子真有出息。皇帝本無種,有誌自然成。黃來兒,我就給你取個學名叫李自成吧!”從此,李自成這一名字就被大家叫開了。
關於李自成改名的緣由,還有一種說法。小時候鴻基給一家地主放羊,這家地主雇了一位拳師,整天教他的小公子打拳。一天,小鴻基放羊回來,也站在一旁看著拳師教拳。
誰知小公子一個跟鬥翻到鴻基麵前,神氣活現地吆喝說:“小放羊的,看什麼?滾開!你再看也學不會。”
鴻基是個要強的孩子。他想,你瞧不起我,我偏要學出個樣子讓你們瞧瞧。可從哪學起呢?
他想,打拳一靠力氣,二靠敏捷,有誌自然成。於是,他每天放羊經過一條小河床時,故意不走小橋,隻見他抱起一隻小羊,助助跑,一下就跳過去了。他放72隻羊,堅持每天抱羊過河,一年後,他竟能抱兩隻羊從河床上跳過去了。又過了一年,他用五個指尖就能把小羊舉過頭頂了。
鴻基功力大有長進,提出要和拳師比試比試。拳師漫不經心地說:“你要不怕摔,就請先進招吧!”隻見鴻基張開雙臂撲了過來。拳師伸出雙手接住鴻基雙拳,本想將對方扳倒,不料鴻基騰空而起,拳師也跟著騰空而起,兩人落地時,四隻胳膊仍然搭在一起撐著“葫蘆架”。
拳師沒想到兩年後鴻基的功力有如此曆害,連聲叫好。鴻基乘勢跪在地上,恭敬地稱“師父”。由此拳師將自己的拳藝毫無保留地傳給了鴻基,使鴻基的武藝更加高超。他還給鴻基起了個“自成”的名字,意思是鴻基“有誌自然成”,其拳法已“自成一家”了。
這兩個故事一文一武,均說明少年鴻基“有誌自然成”。
李自成果然“有誌自然成”。1962年他參加闖王高迎祥的農民起義軍,作戰勇猛而有識略,高迎祥犧牲後他繼稱闖王。他提出“均田免糧”等口號,中原地區廣泛流傳著“開了城門迎闖王。闖王來時不納糧”等歌謠。1644年正月初一,李自成在西安稱王,建立大順政權,年號永昌。同年攻克北京,推翻了明王朝。
但勝利後李自成犯了驕傲的錯誤。明將吳三桂勾結滿族貴族入關,聯合進攻農民軍。李自成迎戰失利,兵敗後退出北京。對李自成的死也有兩種說法:一是1645年在湖北通山縣九宮山,遭地主武裝襲擊而犧牲;二是出家隱居當了和尚。據《曆史知識》1983年第2期《關於李自成之死》考證,李自成兵敗後在湖南省石門縣夾山寺(唐時建,又名普慈寺,清為靈泉寺)出家為僧,自命法號“奉天玉”。李自成在湖廣大捷後,曾自號“奉天倡義大元帥”;緊接著占襄京,自稱“新順王”。兩稱號連起來,王字加一點,就成了“奉天玉”三字。中國農民起義有“奉天行道”的傳統,李自成將此作為自己的法號也是很自然的。
李自成領導的農民起義軍雖然失敗了,但其規模與影響來說在曆史上占有重要地位。李自成是我國古代農民起義領袖中最傑出的代表人物之一。
七、孫中山:“中國的山樵”
我國偉大的革命先行者孫中山(1866-1925),出生於廣東省香山縣(今中山縣)翠亨村的一個農民。他幼名“帝象”,10歲入私塾讀書時,塾師為他取名“文”,字“德明”;稍長取號“日新”。1892年他在香港西醫書院畢業後,於港澳等地行醫時改號“逸仙”,廣東方言中“逸仙”與“日新”諧音。旅歐期間他曾多次使用此號。“中山”之名最初是在日本命名的。孫先生經常幽默地說:“我是中國的山樵”,便是就此而言。
1897年8月下旬,孫先生亡命日本。他的日本朋友宮崎滔天和平山周準備把他安排在東京銀座的對鶴旅館暫住。為了安全起見,不便公開孫先生的姓名和身份。在對鶴旅館登記時,平山周想起了來旅館途中路過一位“中山”侯爵的府邸,於是在旅館登記簿上就寫下了“中山”二字。日本的習俗,“中山”隻能是姓,孫先生還必須有一個名字。平山周正在躊躇時,孫先生接過登記簿,在“中山”二字後添上了一個“樵”字。自此,孫先生便以“中山樵”之名,住在日本。“中山樵”表達了孫先生在充滿荊棘的叢山中,大刀闊斧,為中國開辟革命道路的雄心壯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