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早將“孫中山”三字連在一起作為姓名的據說是章士釗先生。那是20世紀初的一天,章士釗從友人處借到日本人宮崎寅藏的新作《三十三年之夢》一書,內容是介紹孫逸仙的革命事跡,他很高興,便用過去學過的那點日語知識,不分晝夜地把它翻譯了出來,題名為《大革命家孫逸仙》,以“黃中黃”的筆名公開出版。他在序言中稱讚孫中山是“近今談革命者之祖,實行革命之北辰”。在翻譯這本書時,由於章士釗一時筆誤,將孫先生的真名(孫文)與假名(中山樵)的兩個姓連綴成文,寫成“孫中山”。該書出版,“孫中山”三個字也就隨之傳開,久而久之竟成了正式名字。後來,孫先生也就改名為“孫中山”了。
1905年,孫中山先生在日本東京組織中國同盟會,提出三民主義學說,領導資產階級民主革命。1911年武昌起義後,他被推選為中華民國臨時大總統。在革命中他屢經失敗,後來在中國共產黨和蘇俄共產黨幫助下,於1924年改組中國國民黨,實行聯俄、聯共、扶助農工的三大政策。
1925年3月12日,孫中山在北京逝世,死於肝癌,終年59歲。他在《國事遺囑》中指出:“必須喚起民眾,及聯合世界上以平等待我之民族,共同奮鬥。”
孫中山致力於革命40年,為拯救中國、振興中華,耗盡了畢生的精力。他披荊斬棘,揮舞著反帝反封建的開山大斧,奮鬥一生,不愧為偉大的“中國的山樵”。
孫中山先生為孫子輩起名時,時時關注著中國革命,寄寓著自己的政治理想。
孫中山先生長孫治平生於1913年,適逢民國初建,中山先生殷切希望國治民安,太平盛世早日到來,便為長孫取名“治平”。
次孫治強生於1915年,時值袁世凱醞釀稱帝之際,中山先生有感於治國之道先求平安,再求強盛,故給“治平”之弟取名“治強”。
中山先生外孫女出世時,正準備北伐,故為之取名“成功”,既表希望,又為紀念。
1922年6月陳炯明叛變,中山先生坐鎮永豐軍艦指揮討伐叛軍,適於此時,長外孫出世,於是中山先生為其命名“永豐”,以資紀念。
這些名字,都與當時的革命形勢緊密聯係,表達了孫中山先生的政治家胸襟與眼光。
八、朱德:“紅色的品德”
聲名赫赫的朱德總司令(1886-1976),字玉階,四川儀隴人。在他一生的戎馬生涯中,曾用過好幾個別名。
1886年12月,朱德誕生時,母親為圖個好撫養,給他取乳名叫“狗兒”。到了4歲,父親給他取小名“朱代珍”。1895年,他在私塾老師按照朱家的祖傳字輩,把朱代珍改名為“朱玉階”。
1909年初春,朱玉階投考雲南陸軍講武堂,因講武堂是滇人所辦,因此隻收雲南省人,不招外省人。朱玉階來到報名處,查閱了登記簿,發現蒙自縣還無人報考,他求學心切,於是假稱是雲南臨安府蒙自縣人,並改名為“朱德”。
1916年,朱德隨援川軍總司令蔡鍔入川,帶兵之餘,獨自悉心研究《孫子兵法》和《孫臏兵法》以及二十四史等文獻古籍。凡在他所讀過的書頁上,都蓋有“德字玉階”、“儀隴朱氏”的印記。吟詩,作賦,是朱德一生的最大喜愛。當年,怡園詩社輯印的《江陽唱和集》,刊載了他的19首詩,詩尾署名均為“玉垓”二字。
“八一”南昌起義失敗後,為了迅速壯大革命隊伍,1928年1月,朱德化名“王楷”,率領起義軍打著國民革命軍一四○團範石生部王團長的旗號,發動了著名的年關暴動,為中國工農紅軍第四軍的成立,奠定了堅實的基礎。
斯諾在《西行漫記》中談到朱德時寫道:“這個名字很貼切,因為這個名字由於在文字上的奇異巧合,在中文中的兩個字正好是‘紅色的品德’的意思。”的確,在漢語中“朱”又當紅色解釋,“德”為品德。朱德處處以黨和人民的利益為重,一生艱苦奮鬥,忠於人民,待人誠懇,德高望重,功勳卓著,堪稱“紅色的品德”。
九、毛澤東為女兒起名
毛澤東有兩個女兒:李敏與李訥。
李敏是毛澤東與賀子珍所生的六個子女中惟一存活下來的,1936年冬生於陝北保安縣一座破舊窯洞裏。
孩子出生後,曾和賀子珍一起長征過來的女紅軍戰友鄧穎超、康克清、劉英等聞訊前來窯洞慶賀。鄧穎超輕輕地把孩子抱起來,見孩子又瘦又小,頓生憐愛之情,便風趣地說:“真是個小姣姣呀!”站在一旁的毛澤東聽鄧穎超這麼一說,想起“西京雜記》中“文君姣好,眉色如望遠山,臉際常如芙蓉”,於是為孩子取名毛姣姣。後來,人們都習慣稱她“嬌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