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3章 名人姓名有學問(2)(3 / 3)

十幾年轉瞬即逝,嬌嬌要上中學了。一天晚飯後,毛澤東叫來嬌嬌說:“姣姣是小名,現在你長大了,進中學了,我要給你取一個正式學名,而且這個名字要有深刻意義。

毛澤東打開《論語·裏仁》篇,指著其中一句話:“子曰:‘君子欲訥於言而敏於行。’”,對嬌嬌解釋說:“訥,就是語言遲鈍的意思;敏,則有好幾種解釋,如敏捷、聰敏、勤勉等。你的名字就叫敏,但不一定叫毛敏,可以叫李敏。”

“為什麼?大哥叫毛岸英,二哥叫毛岸青,他們都跟爸爸姓毛,我為什麼不姓毛?”嬌嬌不解地問。

毛澤東愛撫地用手拍拍嬌嬌的頭說:“不錯,爸爸姓毛,但是為了革命工作需要,爸爸曾用過毛潤之、子任、李德勝等十多個名字,爸爸特別喜歡李德勝這個名字。”

於是,嬌嬌改名李敏。她畢業於北京師範大學化學係,後來和中學同學、畢業於北京航空學院的孔令華成婚。

李訥,是毛澤東和江青所生的惟一女兒,1940年8月生於陝北延安。毛澤東為她取名“李訥”,同李敏名一樣源於《論語·裏仁》篇中孔子的一句話——“君子欲訥於言而敏於行”。

年近半百的毛澤東十分喜愛這個小女兒。在繁忙的工作之餘,毛澤東常逗著女兒玩,帶她出支散步,教她識字,給她講故事。在毛澤東的孩子中,她是一位在父親撫愛中成長的幸運兒。

1965年,李訥從北京大學曆史係畢業,分配到《解放軍報》當編輯。“文革”開始後,李訥曾一度平步青雲,1968年當上了《解放軍報》的總編輯,並擔任了毛澤東的聯絡員,負責了解北京各高校的情況。1974年至1975年,她先後擔任了中共平穀縣委書記和北京市委書記處書記。那些年,她曾化名“蕭力”(小李的諧音)。

1976年10月後,李訥恢複了平民的身份,過著普通人一樣的生活。訥,是語言遲鈍的意思。李訥的性格同她的名字一樣,文靜,沉默寡言,性格內向。

毛澤東還為他孫子起名為毛新宇。毛新宇是毛岸青、邵華夫婦的獨生子,出生於1970年。當年,77歲的毛澤東抱上這惟一的孫子時,為他起了個氣魄不凡的名字——毛新宇。“千鈞霹靂開新宇,萬裏東風掃殘雲”,寓意這一代人應屬於一個新的世界。

毛新宇和爸爸呼吸在同一片藍天下僅有6年零8個月,而且祖孫見麵的機會也比較少,然而談起自己的爺爺時,毛新宇總是流露出一種虔誠和敬仰。毛澤東一生博覽群書,尤其熟諳中國曆史。受爺爺的影響,毛新宇也選擇了曆史作為他的專業,先後就讀於中國人民大學、中共中央黨校,獲碩士學位。

十、賀龍父子的名字由來

1916年,為響應蔡鍔反袁護國,年方20歲的賀龍以兩把菜刀鬧革命,拉開了他富有傳奇色彩的戰鬥一生的序幕。

賀龍(1896-1969),字雲卿,湖南桑植人,中國無產階級革命家、軍事家,中國人民解放軍的創始人之一。

賀龍出生在桑植縣洪家關一戶貧農家庭,小名叫“長長”。他小時候有次玩“打仗”遊戲,為爭當“指揮官”躍身下河,結果因雨後水急,被衝走幾裏遠,後被人救起,救他的人說這孩子命真長。賀龍的父母便叫他“長長”,根據同音又叫“常常”。

按賀氏族譜,賀龍為“文”字輩,本名為“賀文常”。賀龍在組織農民武裝當營長之後,又求人起了個字,為“雲卿”。

後來,他的父輩們認為“文常”、“雲卿”這兩個名字,表達不了他們所寄托的期望,議論重新起個響亮而有深意的名字。他叔父賀士奎是個教書先生,說:“雲卿、文常(長),取其中雲長二字演義下去,雲中之長者,當然是龍。龍能大能小,能升能降,大則吞雲吞霧,小則隱介藏形,升者飛躍宇宙之間,降者潛伏波濤之內。龍能乘時變化,猶人得誌而縱四海。

我看就以‘龍’字為主,再加一個字,理想名字成矣。”但加什麼字呢?他們始終沒議出個結果來。在一旁的賀文常說:“我看就用一個‘龍’字吧,又好說,又好記,就叫‘賀龍’吧!”從此他就改名為賀龍。

賀龍在青年時期即蓄了胡須,在大革命時期,湘西桑植家鄉的人民就尊稱他“胡子”或“賀胡子”。有一首民歌就這樣唱道:“大地烏雲掩太陽,一朝消散又重光。忽聞各處人喧鬧,胡子果然轉故鄉。”

1927年,賀龍與周恩來、朱德等一起,參加領導八一南昌起義,任起義軍總指揮。起義失敗後在湘鄂西開辟革命根據地,曆任紅二軍團總指揮、第二方麵軍總指揮。抗日戰爭爆發後,任八路軍第一二○師師長,創建晉綏抗日根據地。

1944年9月,賀龍兒子賀鵬飛出生於延安。毛澤東聞訊後高興地打電話向正在外地的賀龍報喜:“賀龍同誌啊,恭喜你半百得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