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16章 寶貝取名技巧多(2)(1 / 3)

第五個名喚做王五,綽號叫做硬拐彎的王五。

第六個名喚做王壬,綽號叫做歪腦袋的王六。

第七個名喚做王毛,綽號叫做彎尾巴的王七。

第八個名喚做王全,綽號叫做不成人的王八。

唐代人最喜序列排行而且通用數目字,也許是“孟”、“仲”不足以用。例如:杜二甫(杜甫)、裴二寂(裴寂)、宋五(宋濟)、鄭五(鄭綮)、李六協律(李礎)、錢七兄(錢徽)、王十中丞閣老(王仲舒)、李十一拾遺(李建)、張十一功曹(張曙)、馬十二尚書(馬總)、張十三(張建封)、唐十五(唐誡)、鄭十八司戶(鄭虔)、白二十二舍人(白居易)、張二十八員外(張籍)、高三十五書記(高適)。女子亦然,如上格式,隻是沒什麼職務可稱而呼“娘”,如徐十三娘等。

需要指出的是,並非人的名字中帶有數目字就一定是序列排行。例如:北宋著名詞人柳永原名“柳三變”,這“三”若視為排行那就錯了,他排行是老七,故世稱“柳七”。

古今排行序列規格有五種:

一是同胞同性序列,即同胞兄弟或同胞姊妹序列。

二是同胞異性混合序列,即同胞兄弟姊妹不分性別地混合序列。

三是同族同性序列,即同一家族的兄弟或姊妹分性別聯合序列,即不限於同胞,可擴大到堂兄弟、表姊妹。

四是同族異性混合序列,即同一家族的兄弟姊妹不分性別地混合序列。

五是結義友朋序列,即朋友、社團間依某種秩序而約定的序列。

七、以念懷友朋取名

用友朋、同學、同事、同鄉的名字或相關事物而起命名字,以念情誼,借寄思懷,這在我國也是多見的。因為華夏之邦素重友情,孔夫子早有名言:“朋友切切崑崑,兄弟怡怡。”“有朋自遠方來,不亦樂乎!”四海之內皆兄弟,炎黃子孫是尚友珍情的。

曾與中國近代著名女革命家秋瑾結為忘年交的女活動家吳惠秋,她原名吳瑉,同秋瑾交識後,隨從參加革命黨活動,秋瑾長她十一歲,很愛她,並寄有厚望,希望她能成為中國女界的英雄而特贈她別號叫“希英”。她非常愛戴秋瑾,當秋瑾殉難後,她即改名“吳惠秋”,以銘秋瑾對她的教誨幫助及革命情誼。

著名河北梆子表演藝術家銀達子,原名王慶林,早年曾與一位名叫“達子紅”的演員搭班配戲,因其嗓音甜潤清響,有“銀鈴聲”之喻,故兼而取名叫“銀達子”。

念友而名,或因一友,或兼二朋,循情而適,不拘定格。如國畫大師、美術教育家徐悲鴻,原名徐壽康,因境遇困窘而改名“徐悲鴻”,在其生活窘迫時,曾得到商務印書館職員黃警頑、湖州絲綢商黃震之的幫扶,他投考震旦大學的學費、食費即是這兩位黃姓朋友相助的,為表感激之情,徐悲鴻在填報名字時改名叫“黃扶”。當代著名作家吳強,原姓汪,名“六濱”。1936年為表示對一位姓“吳”、一位名“薔”的朋友的懷念而起筆名“吳薔”,1938年加入新四軍便使用此名,由於常被誤認為是女性,後以諧音字“強”取換了,遂以“吳強”行世。

關於現代著名作家、傑出的語言大師巴金的筆名來曆,曾有一種誤解,以為他是因為接觸克魯泡特金、巴枯寧、廖抗夫和高德曼等無政府主義者的著作,受到無政府主義影響,以巴枯寧、克魯泡特金二人名首尾二字合製成名的。其實不然。巴金,原名李芾甘,筆名諸多,除“巴金”外,還有“巴比”、“比金”等,關於“巴金”這個筆名的來曆,他曾作過詳釋:1927年旅居巴黎時,“我因為身體不好,聽從醫生的勸告,又得到一位學哲學的安徽朋友的介紹,到瑪倫河畔的小城沙多-吉裏去休養,順便在沙城中學學法文。在這個地方我認識了幾個中國朋友。其中有一個姓巴名叫恩波的北方同學,跟我相處不到一個月,就到巴黎去了。第二年聽說他在項熱投水自殺。我和他不熟,但是他自殺的消息使我痛苦。我的筆名中的‘巴’字,就是因他而聯想起來的。‘金’字則是學哲學的安徽朋友替我想的。那時候我譯完克魯泡特金的《倫理學》的前半部不多久,這部書的英譯本還放在我的書桌上,他聽說我要找個容易記住的名字,便半開玩笑地說出了‘金’字。”這便是“巴金”成名的全過程。

戀人、情人,在關係上歸類,還隻能屬於朋友,或者說是有特殊感情的異性朋友。以戀人、情人名而命名的例子,國民黨特務頭子戴笠是一個典型。據說,戴笠曾與一位姓餘的女秘書友愛,因化名“餘龍”。後又與一位姓金的女子相好,此女見他仍用“餘龍”這個名字時就不快。相傳戴笠一次正欲以“餘龍”簽署時,“這個女人吃醋地‘嗯’了一聲,戴笠忙在‘餘’字下加了一橫,成了討好金姓女人的名字‘金龍’”。

以人的名字懷念友朋,一般是成年人自己起製化名(別名)或筆名及其他名號。有的則是借子女名字以寄懷思的,下麵介紹兩位名人的故事:著名學者胡適(字適之)生有二男一女,取名均旨紀念,長男名“祖望”,又名“思祖”,是為紀念逝去不久的祖母而名的。次男小名小三,因上有姐姐“素斐”,排行第三而名,他學名叫“思杜”,“杜”指誰,是美國哲學家杜威——胡適的老師,是為紀念老師而名字的。女兒名“素斐”,則是胡適為紀念他的朋友莎菲(陳衡哲)而取的,“素斐”與“莎菲”諧音。這是胡適名子女的故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