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31章 新百家姓取名藝術(2)(1 / 3)

【字源】《說文》:“朱,赤心木,鬆柏屬。從木,一在其中。”郭沫若《金文叢考》:“‘朱’乃‘株’之初文。與‘本’、‘末’同意……金文於‘木’中作圓點以示其處,乃指事字之一佳例。其作一橫者,乃圓點之演變。作二橫者謂截去上下端而存其中段也。”按郭說可從。朱當是樹幹,或指樹幹之中段。後借為表顏色之“朱”,又另造“株”。“朱”、“株”乃古今字。

【姓源】《通誌·氏族略》:“朱氏,本邾也,姓曹。其世係見於邾。

邾既失國,子孫去邑,以朱為氏……又有渴燭渾、可朱渾並改為朱氏。”按《通誌·氏族略》雲:“邾氏,顓帝玄孫陸終第五子曰安,賜姓為曹,其子孫亦以姓為氏。周武王時,封安之苗裔曰邾挾,為附庸,居於邾。今兗州仙源東南四十裏古邾城是也。”《元和姓纂》:“朱氏,顓頊之後。周封曹挾於邾,為楚所滅,子孫去邑,以朱為氏。一雲舜臣朱彪之後。”《姓角》雲:“邾子,自春秋後八世滅於楚,去邑為朱氏。然《左傳》哀公時已有朱毛,或雲舜臣朱虎之後。”

【取名實例】①姓名互訓朱正色朱陽朱珠朱丹②姓名成詞朱靄朱曦朱雁朱景③木部起名朱杞朱楓朱傑朱柘④木部取義朱本道朱村梅朱材碩朱杏梁朱柔易⑤姓名疊韻朱賦朱滸朱鷺朱舒朱繡

高[Gāo]

【字源】《說文》:“高,崇也,象台觀高之形。”按高,上部點、橫,甲骨文似屋蓋、屋頂狀,故孔廣居《說文疑疑》以為“象樓台層疊形,人象上屋,冂象下屋,口象上下層之戶牖”,說亦可通。

【姓源】《通誌·氏族略》:“高氏,薑姓,齊太公六代孫文公之子公子高之孫以王父名為氏,裔孫洪,後漢渤海太守。”《廣韻》:“齊太公之後,食采於商,因氏焉。出渤海、漁陽、遼東、廣陵、河南五望。”《呂覽》雲:“黃帝臣高元始作屋,蓋古高侯國之後也。春秋以後,高氏出於齊。”

【取名實例】①姓名互訓高崇高亦尊高遠高敬②姓名連義高山鬆高澄天高翔雲高步雲高山仰③姓名成詞高尚高灑高明高騰高昂高吟④姓名回讀高壽年高影月高誌才高懸月

林[Lín]

【字源】《說文》:“林,平土有叢木曰林,從二木。”王筠《說文釋例》:“林從二木,非雲止有二木也,取木與木連屬不絕之意也。”

【姓源】《通誌·氏族略》:“林氏,姬姓,周平王庶子林開之後,因以為氏。開生林英,英生林茂、林慶,世係甚明。而譜家謂王子比幹為紂所戮,其子堅逃長林之山,遂為氏。”《通誌》又雲:“又有丘林氏改為林,虜姓也。”又《晉安世譜校正序》:“林氏出自子姓,殷少師比幹諫紂而死,其子堅逃於長林,周武王克商,賜姓林氏,食采博陵,散居於周、魯、齊、衛。戰國時,相趙者,始居九門。秦並趙,徙齊郡、鄒郡,漢定三秦,分鄒郡,置濟南,遂為濟南人;下邳林氏,其後也。”按《姓考》雲:“林氏,衛大夫孫林父之後。”又《通誌》所謂“虜姓”,據《風俗通》注為“後魏邱林氏改為林氏。”。

【取名實例】①姓名互訓林叢林野林君②姓名成詞林靄林麓林景林岑③姓名連義林上閑林正青林泉月林園青④木部起名林樊林榘林楷林梨林柏⑤姓名回讀林樹林楚南林穀峰林立人

何[Hé]

【字源】《說文》:“何,儋也。從人,可聲。”按儋、扌詹通,今簡作“擔”。甲骨文“何”作人肩荷戈形狀,故“何”的本義當為負荷、擔荷,後始假借為誰何之“何”。

【姓源】《通誌·氏族略》:“何氏,姬姓,唐叔虞裔孫韓王安,為秦所滅,子孫分散江淮,音訛,以韓為何氏。”按唐叔虞,周成王母弟。又《五代史》載吐穀渾族亦有何氏。

【取名實例】①姓名互訓何儋何受何當何亦孰何如奚②姓名回讀何之謂何之若何己非何己揚③姓名連義何其芳何其麗何其謙何自學何日勝④可旁取義何可兒何可可何可喜何可敬⑤諧音取義何謹何玉璞何樂何清朗何慶雲

郭[Guō]

【字源】《說文》:“郭,齊之郭氏虛。善善不能進,惡惡不能退,是以亡國也。從邑,聲。”段注:“郭,今以為城郭字。”按“郭”,篆文左邊作兩“亭”(省文)上下相對,左旁為“邑”(阝)。甲骨文原作上下左右四“亭”(省文)相對,中間為□,象內城。故郭本義似為圍牆上之望亭,或會“自內城向外擴展,即外城”之意。

《說文》解誤。

【姓源】《通誌·氏族略》:“郭氏,春秋有郭公,遂以為氏。《公羊》曰:“虢謂之郭。’聲之轉也。或言郭為晉所滅,公子配奔周,遂為郭氏。今虢氏無聞,惟著郭氏。”《姓源》:“周文王季弟虢叔,或謂之郭公,因氏。”《國名記》:“古有郭侯,故夏禹禦有郭哀,商有郭崇子。”按《戰國策》高誘注:“虢氏,即古郭氏。”或謂郭氏當為古代以居地為姓,如城姓、郭姓、池姓、園姓等。

【取名實例】①姓名互訓郭大垣郭亦周郭鞘②姓名連義郭百裏郭千裏郭中津郭清郭嫩郭瑩潔③邑(阝)部取義郭邑郭邦郭邦彥郭鬱然

馬[Mǎ]

【字源】《說文》:“馬,怒也,武也,象馬頭髦尾四足之形。”按甲骨文作側視馬形,首、身、尾外,見兩腳。故“馬”當為本動物之象形,而“怒”、“武”則為後起之義,即《玉篇》所雲:“馬,武獸也。”段注以為“怒”、“武”乃“以疊韻為訓”。《說文部首訂》:“雲怒也者,釋馬之情狀;雲武也者,釋馬之用能。”

【姓源】《通誌·氏族略》:“馬氏,即馬服氏,嬴姓,伯益之後。趙奢封馬服君,因為以氏。或去‘服’為‘馬’。秦滅趙,奢孫興徙鹹陽。”《姓角》雲:“又夷姓。《金史》馬慶祥,其先世西域人,入居臨氵兆,以馬為氏。《元史》馬祖祥其後也。”

【取名實例】①姓名互訓馬武馬象天馬行健馬震馬月②姓名成詞馬驟馬鳴馬嘶馬噴馬嫻③姓名連義馬秣之馬聘遠馬乘風馬行空馬如風馬如龍④馬部取義馬馭馬馮馬馳馬馳競⑤姓名反義馬心平馬悅馬良馬善⑥姓名雙聲馬邁馬莽馬夢馬馬 ⑦姓名疊韻馬拔馬跋馬達馬發馬嘉⑧希賢慕古馬景望馬人瞻馬望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