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30章 新百家姓取名藝術(1)(1 / 3)

我國漢族約有5600多個姓。根據1982年人口普查中姓氏概率統計,漢族人口最多的為李姓,占全國人口的79%,其次王姓,占74%,第三張姓,占71%。在100個姓當中,有19個姓人口分別超過1000萬,依次為李王張劉陳楊趙黃周吳徐孫胡朱高林何郭馬。這19個大姓的人口和,約占漢族人口總數的556%。本章選擇60個姓,列舉近2萬個例名,以供讀者鑒賞。

李[Lǐ]

【字源】《說文》:“李,果也。從木,子聲。”又:“理,治玉也,從玉,裏聲。”段注:“理,為剖析也。玉雖至堅,而治之得其

角思理,以成器不難,謂之理。”按角思,音sāi,《說文》雲“角中骨也”,“角思理”謂骨器、玉器中之文理。

【姓源】《通誌·氏族略》:“李氏,嬴姓。高陽氏生大業,大業生女華,女華生皋陶,字庭堅,為堯大理,因官命族為理氏。夏商之季有理征,為翼隸中吳伯,以直道不容,得罪於紂。其妻契和氏攜子利真逃於伊侯之墟,食木子而得全,遂改理為李氏。”又《姓角》雲:“又有賜姓,唐太宗賜徐責力姓李,肅宗賜拓跋思敬姓李,德宗賜回紇阿布思之孫及奚酋長索低並姓李,昭宗賜朱邪赤心姓李,南唐賜奚廷王圭姓李。其他賜姓尚多,茲不詳載。”按據《通誌·氏族略》載尚有邴氏、安氏、杜氏、胡氏、弘氏、郭氏、麻氏、鮮於氏、舍利氏、董氏、羅氏等,並以立功從唐為李氏。《通誌·氏族略》:“理氏 ,咎繇為堯理官 ,子孫遂為理氏。商末有理征改姓李,望出河西。”《姓纂》雲:“皋陶為大理,後以官為氏。”

【取名實例】①姓名互訓李果李通使李驛李熒②姓名回讀李治李正李紋李道李達③姓名成詞李識李議李論李財李政④典故取義李喻之李儒功李人本李己心⑤木部、王部取名李木李本李樸李楊李林李棉⑥姓名連義李春樹李春生李春華李春枝⑦希賢慕古李端儀李龍潛李顯中李龍鱗李綱紀

王[Wáng]

【字源】《說文》:“王,天下所歸往也。董仲舒曰:‘古之造文者,三畫而連其中謂之王。三者,天、地、人也;而參通之者,王也。’孔子曰:‘一貫三為王。’”按此當為後起之義。甲骨文王似斧之頭部形,待考。

【姓源】《通誌·氏族略》:“王氏,天子之裔也,所出不一:有姬姓之王;有媯姓之王;有子姓之王;有虜姓之王。若琅邪太原之王,則曰周靈王太子晉以直諫廢為庶人,其子宗恭為司徒,時人號曰王家;若京兆河間之王,則曰周文王第十五子畢公高之後畢萬封魏,後分晉為諸侯,至王假,為秦所滅,子孫分散,時人號曰王家;或言魏至昭王彤生無忌,封信陵君,信陵生間憂,間憂生卑子,秦滅魏,卑子逃於泰山,漢高帝召為中涓,封蘭陵侯,時人以其王族也,號為王家:此皆姬姓之王也。出於北海陳留者,則曰舜之後也,其先齊諸田為秦所滅,齊人號曰王家,此媯姓之王也。出於汲郡者,則曰王子比幹之後,此子姓之王也。出於河南者,則為可類氏;出於馮翊者,則為鉗耳族;出於營州者,本高麗,出於安東者,本阿布思:此皆虜姓之王也。以其所出既多,故王氏之族最為蕃盛雲。”《姓角》雲:“王姓所出不一:有出周靈王太子晉之後,有出齊王田和之後,有出魏信陵君之後,有出殷王子比幹之後。”《集韻》雲:“王姓二十一望族:太原、琅邪、北海、陳留、東海、高平、京兆、天水、東平、新蔡、新野、山陽、中山、章武、東萊、東阿、金城、廣漢、長沙、堂邑、河南也。”

【取名實例】①姓名互訓王君王朝王勝王興②經典取義王斯美王利國王誠有王易之③名中有玉王玎王玫王玨王瑉王珂王玲④玉字取義王玉人王玉山王玉華王玉豔⑤姓名雙聲王薇王巍王維王偉王悟⑥希賢慕古王逸之王敬之王向維王介安

張[Zhāng]

【字源】《說文》:“張,施弓弦也。從弓,長聲。”

【姓源】《通誌·氏族略》:“張氏,世仕晉;晉分為三,又世仕韓。

此即晉之公族以字為氏者。譜家謂黃帝子少昊青陽氏第五子揮為弓正,觀弧星,始製弓矢,主祀弧星,賜姓張氏。此非命姓氏之義也。按晉有解張字張侯,自此晉國世有張氏,則因張侯之字以命氏,可無疑也。趙有張談,韓有張開地。趙韓分晉,皆張侯之裔也。”袁桷《張氏宗譜序》:“張姓出於姬姓,至周而氏者祖於韓,其得望者十二,曰襄陽、洛陽、河東、始興、馮翊、吳郡、平原、清河、河間、中山、曰魏、曰蜀。”《世本》:“黃帝子揮為弓正,始製弧矢、張網羅,因姓張氏。”《元和姓纂》:“黃帝第五子青陽生揮,為弓正,觀弧星,製弓矢,主祀弧星,因姓張氏。”宋濂《張氏圖譜序》:“張以字為氏,出於晉之公族。有解張者,其字曰張侯,故晉國世有張氏。”

【取名實例】①姓名互訓張施弦張開張揚張強張望②姓名反義張諧張順張謙張遜張讓張宜誠③弓部起名張引張弘張弧張弼張疆④弓部取義張九齡張引弓張弘治張弘義⑤聲旁聲名張長張韋長張棖張萇⑥姓名疊韻張邦張剛張康張賞

劉[Liú]

【字源】《說文》無“劉”字,南唐徐鍇疑即“鎦”字,雲:“從金,從卯,刀字屈曲傳寫誤作‘田’爾。”《說文》:“鎦,殺也。”而《廣雅·釋器》雲:“劉,刀也。”《正字通》以為“劉,鉞屬”,即鉞斧一類的刀。清代俞樾《曲園雜纂》也以為劉之本義“蓋兵器也。周有公劉,猶唐、虞有殳斨,皆為器為名”。“劉”、“鎦”通,“殺”義乃引申之義。

【姓源】《通誌·氏族略》:“劉氏,祁姓。帝堯陶唐氏之後,受封於劉,其地今定州唐縣也。裔孫劉氏……在周為唐杜氏,亦為杜伯,以成王滅唐而遷之於杜也……至宣王滅其國,杜伯之子隰叔奔晉為士師,故為士氏。孫士會適秦,後歸晉。其處於秦者為劉氏。此祁姓之劉也。”又雲:“成王封王季之子於劉邑,因為以氏……此姬姓之劉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