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19章 教育信息化(4)(2 / 2)

從以多媒體網絡技術為背景這個方麵來說,世界各國的高等教育,包括發達國家和發展中國家,差不多是處於同一起點上,這對我國高等教育事業來講絕對是一個天賜良機。所以,現代高校應把多媒體網絡作為發展的立足點,高校必須走在網絡時代的前列。“校園網建得好不好,用得好不好,教師、學生是否都上網了,不單單是現代教育技術基礎設施建設得好不好的問題,更應提高一個認識層次,把網絡看做是學校在新世紀發展的一個最重要的平台,它應是高校提升水平和層次的最重要的立足點和支撐點。”

然而,我們把多媒體網絡技術作為著眼點並非說投資多少萬元添加硬件、軟件,而後就自然表明大學已現代化了。其實按工業自動法則,人類的技術進步不會有極限的,一種技術的發展導致了其它更多技術的出現。當前我們利用多媒體網絡技術實現信息傳播的自動化,它的終極目的是更好地進行知識創新。從其本質上而言,現代教育技術之所以能使大學產生革命性的變化,不在於它能提高傳統教學的效率和範圍,而在於它能創造出一種新的知識探求方法和學習方法。如果不是這樣的話,信息傳遞自動化的趨勢隻能是培養出更多的社會並不需要的人才。

教育乃百年大計,高等教育更是關乎國家競爭力和實施可持續發展戰略的根本保證。可是,目前卻有一種急功近利的發展觀,一提到成績就有一長串的數字:增加了多少專業、多少學生,添加了多少校舍、設備等等,而對於教學質量如何,怎樣去提高教學質量等問題卻是支支吾吾。這是非常有害的高教發展觀,它把“本”與“末”倒置了。當然數量增長,追求規模效益是必要的,但從長遠效益來看,從國家發展來看,質量的提高更為重要。《中國教育改革和發展綱要》於1993年頒布,其中提出了高等教育的發展目標是:規模有較大發展,結構更加合理,質量和效益明顯提高。這幾年高等教育規模是增長了,但質量方麵卻是今不如昔了,多媒體網絡技術的應用,為高教規模的發展提供更多便利,但教育質量問題更凸顯出來了。低劣質量的高等教育不僅浪費國家和個人的財力、物力,也有悖於我國“可持續發展”的戰略方針。不管有什麼借口,也不管困難有多大,決不能以犧牲長遠利益為代價而追求短暫的高等教育浮華,必須把急功近利的教育發展觀轉變為可持續發展的高教發展觀。實際上多媒體網絡技術也使這種轉變成為可能,越來越多的人現在都能自覺地從網上汲取知識,來不斷地充實自己,這就是很有說服力的明證。

我們應該知道的是,教育思想的轉變並非意味著完全否定傳統的教育思想,而是對傳統教育思想的批判式繼承,也就是棄其不適,取其精華。

三、教學走向

信息社會中,到處充斥著的是“信息爆炸”和知識倍增的態勢,在虛擬網絡上,知識具有了非線性、多結局且迅速更新的特點,這個特點就導致知識的不確定性和相對性,使其僅僅成為對客觀世界的描述、解釋或假設。知識不再具有絕對的確定性,權威性和壟斷性,人們也不可能在有限的時間內從學校學到終生受用的知識。所以,在多媒體網絡技術領域中,教學必須改變以傳授知識為主任務,以記憶知識量的多少為評價標準的舊功利主義觀念,把教學焦點由“教”轉向“學”,由“結果”轉向“過程”,由“知識”轉向“能力”,以學生獲取信息、創造知識為衡量尺度,以此來促進人的全麵發展。多媒體網絡技術所能包容的信息量和可提供的教學資源是任何教材、教師甚至於任何一座圖書館都無法與之相比的。在這一學習環境中,學生隻有具備了獲取信息、更新知識的能力,才能很好地去利用信息。所以,教學目標在這個信息的時代中,應以培養學生的認知能力,選擇和理解信息能力以及運用信息創造新思想和新知識的能力為重點。